《華嚴經》二十二品「戒藏」
美籍比丘尼 恆持法師以中文講解於台北法界佛教印經會‧201262

我們到佛教講堂在三藩市,是一九六八年,那個時候你們有好多人都還沒有出生,是不是?一九六八年,我們從各種環境來聽師父講《楞嚴經》。第一年,大概我可能是最差,因為我不懂中文,也不懂經典是什麼、戒律是什麼、佛教是什麼。我什麼都不清楚,只有一股力量說:我應該去!
那股力量那時候也不容易,我沒有出家之前已經結婚,對象是我在high school(高中)認識一位心很好的男眾──他到今天還是心很好,很好的一個人──他做我兒子的爸爸。我要去參加楞嚴法會,那時候我必須要得到兒子爸爸的同意:因為那時孩子剛剛滿四歲,如果我走了三個月,那就丟給爸爸,這不太容易,因為爸爸也上班做事嘛!但是他同意。他大概了解:見到一個這麼樣的師父是個特殊的情況,所以他就說他可以想辦法。因此我就去參與。
我去那個時候,大概是五月份吧!大家都爭先恐後要皈依師父,只有我沒有。所以第一次的皈依儀式,我沒有參與,只在旁邊看,看那到底是怎麼回事。第二次也是:因為我認為師父應該請我皈依,我以為是那樣子,他要我,他應該請啊!結果等到七月中,經過幾個皈依儀式,我發覺到大概不是,所以我就請問師父可不可以皈依。我那一次皈依有照相,只有幾個人,因為多半的人早已經變成師父的弟子了。
變成師父的弟子之後呢?第二段就是「五戒」。「五戒」師父也講,他講《楞嚴經》會講到「五戒」是怎麼回事。當他還沒講「五戒」前,我也都犯嘍!我在家居士嘛!這是好不容易啊!不喝酒;你做事不打妄語,少妄語嘛;有時候拿東西沒有問過主人。所以,「三皈」我也不隨便,「五戒」我也不隨便。我記得有一天,大概是個星期六或星期天,因為那時我沒上班,我就走幾個blocks(街區),到離開佛教講堂不遠的一座花園,我坐在那邊一整天,整天都想,第一條怎麼樣,第二條怎麼樣,又哭啊,又考慮啊,自己給自己講很多道理,實在是我這一輩子很重要的一天。因為我知道我是這麼一個人:我說可以做,那我必須要做到;不然就不要,不要說了不做。
我整天在那兒,回來差不多傍晚四點、五點,剛好師父坐在那邊,坐在佛前,就隨意跟進來的人家談話,那我就趁機會就很慎重其事給師父說:「我要受五戒!」啊,我整天的精神都在那邊,我決定要受五戒!師父怎麼樣啊?他連看也沒有看我,說:「好啊!」他明明知道對我來說是個big deal(大事)嘛!但是他也不會怎麼樣。
第二次是我兒子來見師父那個時候,要走的時候,我也捨不得!媽媽的心嘛!你們做媽媽的,都知道媽媽的心──媽媽的心很……啊,就沒有辦法表達出來是怎麼回事!我大概講過:有一個開五眼的男眾,他很早在佛教講堂跟著師父,他對我們說:「一個母親跟孩子,最底限十八歲,有一個無形的,普通眼睛看不到的一條線,從孩子的肚臍到媽媽的肚臍。」所以那種力量,媽媽對孩子實在是很強,我也是這樣。
我已經跟著師父,我知道大概會出家,但是,還是那顆母親的心,好不容易把它放棄了。所以兒子走的時候,我到師父的面前哭得要命!那個時候,也是星期六或星期天,師父在那兒跟一位男的老人家講廣東話,他們嚕拉嚕拉嚕。他們講廣東話我也聽不懂,我就在那兒哭哭哭,師父理都不理我,看都不看我,我就一直拜一直哭,一直拜一直哭,然後,孩子來告辭,我說:「師父……」,唉,我講不出來話,說我兒子要走,師父說:「O.K.」就沒有again,對你最大的事情,若無其事。不一定是師父對每一個弟子都是這樣,可能是我個性的關係,我看得嚴重,師父就看得輕。所以,孩子走也沒有回來,到差不多九歲、十歲,他才回來跟著師父幾年。
後來到《楞嚴經法會》完,師父也讓我們了解菩薩戒,沒有講;一直等到師父請慧僧法師來萬佛城講。但是當時師父讓我們大概大概知道菩薩戒是怎麼回事,那時候受的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,不是你們現在受的六重二十八輕。在《大藏經》裡,在家菩薩戒有幾種,師父給我們受的是十重四十八輕戒。當時,大概所有的人聽《楞嚴經》也是守菩薩戒。所以師父讓我們知道戒律在佛教裏邊,是很重要很重要!我受戒之後,很happy(高興)。在受五戒時,因為我已經跟自己鬥一鬥、談一談,把所有的我可以否定的理由已經講輸了,所以等到我受菩薩戒時,我很happy,到現在還很happy
我們去受比丘尼戒,那時候還不太了解中文,菩薩戒的中文非常好,比丘尼戒的中文困難一點,很多名詞,所以師父沒有辦法,他要講那個從巴利文翻到英文的戒本。其實佛教早都去英國,多半是小乘法,多半是那些英國學者從巴利文翻譯到英文。所以,我所學的比丘尼戒,跟我現在誦的比丘尼戒又有多少不同,因為是從巴利文來的,不是從中文來的。那時我們去海會寺受戒,普通你去受戒,那是五十三天的一個戒期,法師或是得戒和尚、或是教授和尚,他們都會講戒,可能一個禮拜一、兩次。那個老法師會出來講戒,好像背的樣子,就:唵無南無南無。我根本聽不懂,什麼都聽不懂!好在師父想到我們的困難,就先給我們巴利文的比丘尼戒本。
今天我們看《華嚴經》二十二品的「戒藏」。

佛子!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?
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、不受戒、不住戒、無悔恨戒、無違諍戒、不損惱戒、無雜穢戒、無貪求戒、無過失戒、無毀犯戒。

我們分兩個部分,一個部分是經典的經文;第二個部分,是師父對經文的幾句解釋,我們可以看,然後討論一下。

云何為普饒益戒?此菩薩受持淨戒,本為利益一切眾生。

上人說:「戒有三聚淨戒─律儀戒、善法戒、饒益眾生戒。三聚淨戒特別是菩薩戒的一個解釋。因為五戒、八戒、沙彌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叫「律儀戒」;但是菩薩戒特殊,有律儀戒,也有善法戒,也有饒益眾生戒,這三種我們稍微分析一下。雲法師!你先分析,然後我補充。
雲法師:三聚淨戒,因為菩薩要利生,受持菩薩戒的人除了利己外,必須要怎麼樣?要利益眾生。聚,是聚在一起: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,你這三個都要聚在一起。印度有一種果實叫「惡叉聚」,它是三粒果實同一蒂,所以受持菩薩戒就是要像這樣。菩薩戒,不是只斷惡,進一步還要修善,更要利益眾生。我們每天用午齋的時候,念:一、願斷一切惡;二、願修一切善;三、誓度一切眾生,其實這個時候,我們已經在持菩薩的精神了!我們學習佛法,就在日常生活裏面藉事鍊心,把每件事情都提升,連吃飯也變成一個高尚、有意義、利益眾生的事情。
「律儀」,比較屬於是什麼樣?你最起碼要:諸惡莫作。善法你要怎麼樣?眾善奉行。更進一步你要怎麼樣?除了這樣,還要心量廣大,要幫助一切眾生。所以像早期四眾弟子所受,現在單出家人受的「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」,戒文中提到:「若佛子,若自殺、教人殺、方便殺、讚歎殺、見作隨喜,乃至咒殺,殺因、殺緣、殺法、殺業,乃至一切有命者,不得故殺。」這是說凡是有生命的,你都不可以殺,這就是屬於「律儀戒」。戒文接著提到「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、孝順心,方便救護一切眾生。」你還要方便去幫助眾生,譬如你要護生、放生,眾生有困難、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要去幫助他,這就涵蓋到饒益有情戒了。你受持菩薩戒,就不只斷惡,還要修善,還要利生。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,還有饒益有情戒,三種缺一不可。
(持法師接續講解)
師父所解釋的「善法戒」,會特別說是為我們自己,饒益眾生是為別人;所以有一點點分別在那邊。為我們自己,也不是說自私心,就是說我做一個法器,我這一生要為佛教!無論是在家居士、出家人,做為佛教徒,我們的心要放在佛教,有什麼能力,我應該加強。「善法」,就是說你去補你的優點。「律儀」,就是你要除去你的缺點。「饒益眾生」,譬如菩薩戒第二十條,就是要放生。在菩薩戒裏邊,「律儀」說,你不可以做;「善法」與「饒益眾生」說,你必須要去做,你不做你就犯嘍!你看,所以兩方面,「作」跟「止」都有!

云何為不受戒?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;但性自精進,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。

「不受戒」,師父問:「那是不是教我們不受菩薩戒?也不受五戒?」不是!就是有一些外道特殊的戒,奇奇怪怪的,多半外道是不究竟,如果他立什麼特殊的規矩,也不一定會按照佛教究竟目的──就是要成佛。所以,特殊在這個。這一品,功德林菩薩說:不受戒,不是說不守佛的戒,是不受外道的戒。這包括受戒之後要精進,所以那一天我在三藩市的花園,在那兒跟自己鬥一鬥,其中一個,就是精進的問題──我今天受戒很認真,我能不能一年之後還是這麼認真?那到五年、到十年,我能不能還這麼認真?所以,受戒,受佛戒,我們也要有一個常恆心。
上人說:這位菩薩不是不受佛戒,是不受外道戒。外道所制的禁戒都不是究竟的,所以菩薩不接受外道所行的戒。就像外道有一種投灰外道,近代有多樣的外道。

云何為不住戒?此菩薩受持戒時,心不住欲界,不住色界,不住無色界。何以故?不求生彼而持戒故。

這很重要啊!那是三界,不容易啊!我們在三界裏邊,尤其我們多半的人,就在「欲界」裏邊,很少會跳到「色界」。在娑婆世界裏,除非我們的資糧很夠的話,或者我們的禪定夠深的話,我們可以暫時離開「欲界」到「色界」,有的時候到「無色界」,但是還是在三界裏邊。你在三界裏邊,你要受戒,但是不要依靠三界那個條件去受,那好不容易啊!
所以,你記得上一次我講「無住涅槃」,「無住涅槃」的地位是到菩薩,在大菩薩才會有「無住涅槃」。我們在娑婆世界這裏,我們受戒,我們的心態、我們的精神,要想到我受這些戒,我心還不在三界裏邊,這不容易。但是為什麼我們要那樣做?因為我們不要把心放在欲界,或是色界,或是無色界。因為現在我們心放在那裏,將來我們離開這個身體,去找一個新的,就要靠我們這一生我們所修、所做的、所想的。所以,菩薩就給我們說:「不要住在三界!」因為你以後不要住在三界,所以你持戒的時候,要特別不住三界:我們不要再生在三界,不要喜歡回來做人,也不要喜歡回來在天上。雖然那樣說,多半的人也不知道你要不要那樣做,因為「人」我還了解,我可以做一個人。那天上呢?豈不是多半人的目的──要生在天上?為什麼佛教不要生在天上?
上人說:菩薩受持淨戒的時候,心裡沒有欲念,也沒有色相、無色相的執著,就是不住於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三界。欲界就有婬欲的思想;色界雖然沒有婬欲的思想了,但是他還有一種知道美色的這種念;無色界是連色相都沒有了,但是若還有執著,也是出不去三界的。
最後那個無色界,本來沒有什麼美色可以執著,但是你如果知道沒有什麼,因為大概沒有什麼很舒服;那你知道那個,還是個執著;所以,師父講得很可以讓我們了解。經文「不求生彼而持戒故」,上人說:「菩薩不願意生天去受天人的福報,因為天福是有漏的;等到天福盡的時候,還要墮落到人間來受苦。所以菩薩不會為了生天而受持淨戒。天上的人下到人間來,若是福報還沒有完的時候,還是大富大貴的。
主要在這裏:那個福報是有漏福。我們在師父的道場比較保守,就是聽經、拜佛、吃素,也沒有什麼party(派對)、也沒有什麼exciting(刺激的)、也沒有什麼social(聯誼),所以很多人批評。不同的國家,我去哪一個國家,他會說:「為什麼你不像基督教徒?他很活潑,可以唱歌,也可以跳舞,也可以有movie(電影),有什麼什麼什麼……。」問題就是有漏福。前幾天 Michael問我一個問題:「看TV(電視)是不是笨?」是!為什麼笨?就是因為我們時間太寶貴。我對面街的人家,從進門就開TV,到三更半夜TV還沒關。我就想,是不是那倆夫婦沒有打一個招呼?是不是孩子吃飯的時候,沒有給爸媽說今天在學校怎麼樣?是不是他們都不溝通,就只有一個TV在那邊嗎?所以,Michael你不認為笨嗎?我不是批評,但是想刺激,跟其他宗教一樣;或是幫助社會救災,那也是個好事,我們不能說是不好事,是好事!但是,大家要了解──那是有漏的好事,不是無漏的好事。所以,你自己要選,你有一個生命,你有多少時間?你有多少精神?如果你要上班做事,你剩下的時間,自己可以選「我要做什麼?」當然你去幫助別人,你心會很歡喜,也是很多人,做朋友一起去做,那是個好事。但是你自己要分別清楚,那個是個有漏的好事,不是無漏的好事。你多解釋一下!

雲法師:有漏的好事,是說你還是在六道裏面輪迴,譬如說你這一生救濟貧苦,可是因為你的想法是要有福報,所以往這條路上走。福慧要雙修,我們看到世間上很多人很有福報,可是沒有真正的智慧,所以會去享用他的福報,甚至濫用到他的福報。然而,這個福報用得太過的時候會怎麼樣?會墮落!而且,會墮落得更多。所以,要修福,還要修慧,要有德,要有正確的知見,這樣就比較不容易往錯誤的方向走。
(持法師接續講解)
不要跟別的宗教鬥,但是如果他很誠心地問:「你那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跟我們的天上有什麼不同?」可以讓他了解一點。我也不知道我以前是什麼人,不知道是中國人?是什麼人?我也不知道是哪一代開始遇到師父。當初跟我一起出家的那些人,多半都是很特殊的人。第二個出家的,他跟他弟弟都可以記得一些前生的事。他弟弟叫恆守(果護),弟弟記得他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是個比丘尼。那時他哥哥常常有病,尤其是肺部的病;有肺部的病,脾氣不好,所以他那個出家人的生活,也可以說他不太舒服,也可以說他令我們不太舒服:因為他常常不愉快,就會把他的不愉快放在我們的身上。他有一次有類似TB(肺結核)的疾病,所以他不能跟我們一起住,師父給他住在另一個地方,因為那是可以傳染的病,所以有蠻長的期間他還是出家人,但是個別住。
有一次他給我們說他作夢,他說那時候病倒了,幾乎就要走了,是要到天上。他到天上,認識是天上,並且有很多人來接引他,天人就來說:「我們的天好!你來我們的天啊!」他是個猶太人,就問:「那你的天可以學佛教嗎?」他問──在夢中裏邊,在臨終的那個時候。那個天人說:「不可以!我們那個地方這麼快樂,你都不想去?是可以過很好的日子啊!」他那個時候有定力,就說:「不能學佛教,我不去!」那不容易,在臨命終的時候!他沒有走,但是幾乎是臨命終那個時候。
臨命終的時候,很多人說:本來我的〈大悲咒〉很流利,現在連一句〈大悲咒〉都念不出,念不下去啊!然後這麼漂亮的天女、天人來,要你去他們的天上,說一天到晚都很快樂。你身體在非常痛苦的情形之下,你會說不要啊?好不容易!但是,這幾句是師父的話,你要記得:最好不要去天上!你會有選擇,我們佛教徒受五戒、行十善,必定可以去天上;但是,我們要針對我們走那時候。「淨土法門」教我們念佛,但是你念佛,你自己也要清楚你一天一天在這裏過生活,須要了解佛教甚深的道理,到時候你不會走到歧途,你不會走錯。走錯,那在天上很長很長的時間,等你天福盡的時候,也不知道去哪裏?或回到這裡,再看TV,好無聊!

云何為無悔恨戒?此菩薩但得安住無悔恨心。何以故?不作重罪,不行諂詐,不破淨戒故。

他不會後悔,因為沒有什麼要後悔,因為他沒有做錯,那是經文的意思,我們看師父在這一段他講多一點,也是很好聽。
上人說:「這位菩薩做事情不犯第二次過,就像顏淵是『不遷怒,不二過』。遷,就是遷移。不遷怒,就是不把自己的怒氣搬到其他人的身上。他若對這一個人發脾氣,那一個人來,他就不會發脾氣了,不會遷怒於其他人。或者他自己覺得不高興,但見著其他的人來了,他就歡喜了,不遷怒於人。
所以那是第一個lesson(課),就是恆某那個時候,他的病影響到他的情緒,他的情緒不好;他不了解這個,所以就會把他不好的情緒,放在我們那一邊。因為他比較有權力,高高大大的一個人,非常聰明,那我們矮矮的女眾也沒有辦法,就要聽他的,他就常常發脾氣。但是,這本來不是我們的錯,是他自己在病中,所以就延續他的脾氣。在這裏,顏回是很好的一個模範:顏回說一個人令他不高興,他不會把他不高興放在第二個人。我們要記得,譬如你上班,不喜歡你的同事,或者你受不了老闆,你回家就對老公生氣,「遷怒於人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上人說: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人人都會有過錯,但是相同的過錯,顏淵不會犯第二次;犯了一次以後,他就趕快把它改了。學了菩薩戒,你看,法藏法師,就是賢首法師的註解,他有講到幾段關於我們懺悔的幾個level(程度)。犯錯,就說:「喔,sorry(對不起),我不會再做了。」然後又再做,又第二次懺悔;這已經兩次了,如果你繼續繼續,那都有level。如果你第一次犯錯,好像顏淵,說:「我不會再犯了。」你就不再犯,那是最高的level

云何為無違諍戒?此菩薩不非先制,不更造立,心常隨順,向涅槃戒。具足受持,無所毀犯。不以持戒惱他眾生,令其生苦。但願一切心常歡喜,而持於戒。

這戒條第二句,我們研究一下師父講的。這個說不要惱別人,不是說惱他們不守戒,是因為你受戒惱他們,所以有一點擺架子在裏邊;你擺架子──我誦我的戒,你來打擾我?就會令別人不好意思、不舒服,是個這麼意思。我們先看「此菩薩不非先制,不更造立」,
上人說:這位菩薩不會批評前人所立的規矩怎麼樣不對。他什麼事情,多數都是遵照以前的規矩去做,不會說:『古來的人太愚癡了,這麼不會立規矩!這規矩太笨、不太合現代的需求了。』

所以,就是表示我們要保守,譬如比丘尼戒有一些戒條,在我們現代的生活大概不會碰到,這是在「事」上邊我們不會碰到,但是那個「理」還存在。譬如在戒律裏講到什麼古董的東西,你把握那個「理」就了解了。近代的東西,譬如電腦,或是電話,或是什麼,你都可以了解那個「理」。如果那個「理」是關於佛陀時代某一個物質,我們近代物質的那個「理」也應該存在,所以沒有必要去改。我們誦戒的時候知道,那個古老的東西,我們根本沒有,為什麼要誦這一條戒?不是!我們知道,必定會有一個「理」存在。
雲法師:譬如,我們受持五戒,有「不飲酒」這一條戒,上人就常常說這一條戒包括「不抽菸」。上人說因為以前沒有菸,如果佛制的時候有菸,佛會把它制進去。所以,這是時代背景不一樣,但是那個理,就是那個精神,我們要把握那個精神,而不是在「事相」上吹毛求疵。
(持法師接續講解)
先要尊敬前人的規矩。但是第二,自己不要立新的規矩。「不更造立」,上人說:他也不會違背先人、三世諸佛所立的制度、規矩,而自己另立一套規矩出來。現在有比丘尼說「八敬法」可以消掉了,不必守護,這是那一類的思想,也不可以啊!在師父的傳統裏邊,譬如他的「六大宗旨」,我們都了解那是師父的特色,那我們應該尊敬它。你不可以進來說:我不喜歡師父的「六大宗旨」,我要立一個「七個宗旨」,或是「八個宗旨」,自己要改。可以改,但是你必須要有來歷,你也必須要人家對你有信心,你也必須要有德行,有一個理智性。所以你要改,是你有你自己的理由,你可以給大家解釋,直到大家可以接受。所以現在我們特別強調:戒條我們不改它!
關於「不以持戒惱他眾生,令其生苦」,上人說:
他不會說:「你真討厭,我這兒持戒,你來麻煩我!」或者「我在修行呢,你來打我閒岔!」或者「我正在這兒誦戒呢,你來麻煩我!」
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麼樣的一個人?我碰到了,我給你們講個故事,但是我不提名字。那是在西雅圖,西雅圖是美國的北部,從溫哥華到西雅圖那條路,在冬天的時候會有黑冰(black ice),你們台灣不知道黑冰是什麼,就是路本來是黑的,如果有下雪,路面是白的,你可以知道你會小心;但是如果是黑冰,你就不知道,以為路就是那條路,結果你一進去,就會有困難。…【閱讀全文

引用:http://enews.fajye.com.tw/edm_content.php?class_the_no=czoxOiIxIjs=&the_no=czozOiIzMjciOw==&epaper_the_no=czoyOiIzMCI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往好處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