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種清淨明誨,真實不虛


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晚 


講於萬佛聖城 


 楞嚴經裡的四種清淨明誨:斷淫、斷殺、斷偷、斷妄,是息息相關的


若犯淫戒,就容易犯殺戒,也容易犯偷戒、妄語戒。因此犯淫戒,是殺盜妄都包括了。所以,分而言之是四種,合而言之是一體也。


佛這麼悲心切切,苦口婆心,詳詳細細的為我們說這四種清淨明誨,可是一般人還不相信。不是一般人不相信,而是其中有些學者、教授,或不能守戒的出家人,他們不相信。這些人無法改善過來,不能將根刨出,藕斷絲連,糾纏不清,所以他索性就什麼都不信,而公然說楞嚴經是假的。


楞嚴經在佛所說的經裡,是最重要的一部經。不要說學者 教授說它是假的,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說它是假的,就算有一個人能現十八變及種種神通,以這種種神通力量 來對我說楞嚴經是假的,我也不相信。為什麼?


因為楞嚴經所說的道理都是正合乎人的毛病無明罪業,也正是痛下針砭,對症下藥。可是一般人都不願意吃這副 藥,認為這個藥太苦,受不了,所以就算有醫生將藥單開出,他也將此藥丟棄不要,而說此藥沒有功效。這就叫自欺欺人,誤人誤己。


為如此,無知識的人就跟著這班人跑,說某某有名學者、某某有名教授、某某有名大法師都說楞嚴經是假的。於是以盲引盲,互相酬唱,你也這麼說,我也這麼說, 邪論紛然。如此一來就好了,佛教徒也不需要守戒律,不需要聽四種清淨明誨,可以不理睬五十陰魔,所有所有都可以一筆抹殺!各位想一想,這一類的人多壞!如 果這種人不下拔舌地獄,那就沒有公理可言了。


方才講的小孩子(Autistic children—心理變態,行為古怪的小孩),這些小孩子就是造了毀謗大乘經典的無間罪業,所以才受這種駭人的果報。不過人都不知道,還是膽子那麼大, 冒冒然然敢去造罪業,瞪大眼睛講假話,這樣子真是泯滅良知良能啊!把本有的聰明智慧都扼殺了,真是可悲可嘆的一件事!


因為他們毀謗大乘經典,用眼耳鼻舌身意造種種惡業,所以等到來世再為人時,就變成這種心理變態的小孩子,也不自知,也不自覺,受惡果報還認為很好。


要用假聰明來破壞佛言。這些有名氣的人,或者名學者、名教授,或大法師,他一說出這種毀謗佛法的話,無形中影響了千千萬萬、無量無邊的人都失去真正的信 心。你說這種罪業造得多大!百千劫之後,他轉身為這類的兒童還算便宜呢!相信他永遠都不會再講話了,永遠都要受啞吧的果報!因為他瞎人眼目,說的話誤人太 厲害了。


位想想,為什麼他要說這樣的話?就因為他做不到四種清淨明誨:不淫他辦不到,不殺他也辦不到,不偷,表面上他可以說不偷,但是某些學者教授常常去偷別人的 文章,偷別人的學說湊起來,東拉西扯的。若拿別人的東西當為己有,這即是盜。若一天到晚欺騙學生,就等於在那裡打妄語。當然,不是所有學者、教授都是這 樣,但其中就有這類德中之賊在作怪。


為四種清淨明誨,他都辦不到,都慌了手腳,所以無法接受這種理論。他若接受這種理論,他自己就倒了,自己就失去地位,但他不甘示弱,所以昧著良心說楞嚴經 「是假的」。可是單說這句話,就犯了滔天大罪,所謂「豁達空,撥因果,莽莽蕩蕩招殃禍」,將來受無間地獄的果報時,後悔莫及。


楞嚴經「五十陰魔」


在我們研究五十種陰魔,恐怕五百種陰魔都會出現哩!


所以你們各位別把門打開,歡迎魔來搗亂。雖然說是魔,但是魔是從反面來幫助修道的,就看你志願堅不堅 固。要是堅固,則千魔不改,萬魔不退,什麼也不怕。假如你無所求,所謂「到無求處便無憂」。無所求便什麼也不怕了。


怕什麼?譬如有人怕鬼,覺得鬼很醜陋難 看,因為人人都知道人死了變成鬼,所以他就怕。可是沒有人怕神,金甲神人也是很厲害,可是人都不怕。


孔子曾說「敬鬼神而遠之」。可是,應該不怕鬼亦不怕 神,你對他們恭敬,但不要接近他們。魔是我們修道人的一種考試,所以各位不要有一種恐懼心。若是有恐懼心,你就是不想叫魔來,它也會來。你要是沒有恐懼 心,它來也來不了。這是最要緊的密訣就是不怕。你要是不怕,無所恐懼,這就是個「正」。正可以降伏一切,所謂「邪不勝正」。魔所怕的就是「正大光明」這 四個字。你要有正大光明,魔也都循規蹈矩了,也向你叩頭頂禮了。


在正研究色受想行識五十陰魔的境界,這不過是扼要的解釋,要是詳細分析其境界,數量沒有那麼多。


所以佛演說這五十種是助人容易察覺的境界,人若明白了五十 陰魔的道理,就不會為境界所搖動,這是最要緊的。若不想被境界所搖動,首先要持戒。戒是一切定的根本,定是慧的根本,慧是成佛的根本。所以你想要成佛,一 定要在戒定慧上修行。若與戒定慧不相合,都是心外求法,向外馳求。


你要有戒力,就會有定力。真有定力,也就會有慧力。


它是相生,戒生定,定發慧,慧成佛。 這是缺一不可。所以我們現在研究,要用一種客觀的態度,不要有主觀。你有主觀,便容易落偏。要用擇法眼來觀察,也用妙觀察智來研究。可是也不要執著觀察 上。這種妙觀察智就像鏡子似的和大圓鏡智差不多。不過大圓鏡智是不動不搖,能現出一切諸法實相。


妙觀察智是用一種觀察的力量,才能知道清楚。我們要用客觀 的態度,不落於偏見,才能認識境界。你一認識境界,就不會被它所迷了。

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EKzve2GBBRmLQ5nV5g_scCx_/article?mid=614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往好處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