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七)大佛頂首楞嚴經之研究
楞嚴經,全名稱為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」,
在大藏經的分類上是屬於密教部的經典,
而事實上卻一直是佛教顯宗所採用的重要研究經典,
尤其是古代禪宗的道場,一直都是以金剛經和楞嚴經為重要的鎮山之寶。
楞嚴經在中國被翻譯出來的時間,是在大唐神龍元年,由中天竺(中印度)沙門般刺密帝所譯,
地點是在當時的廣州制止道場譯出,但文章經過宰相房融筆受。
所以全經的文筆非常流暢,思維與邏輯理念清晰,而且字句之完整,異于一般的唐代譯經,沒有那艱澀難讀的弊病。
由於種種原因,民國初年胡適博士研究考據佛經時,發現唐代的譯經記錄中,沒有楞嚴經的翻譯記錄。
因此,當時被認為楞嚴經是偽經,可能是後世偽造的經典?
當時這件事被挖出來,應該是一件很轟動的事,但目前著者要找相關之詳細資料,卻有點困難,
但是著者翻閱大藏經時,卻幸運看到了宋代了璿集著的「首楞嚴義疏泛經」,
記錄了唐代譯經時,楞嚴經的翻譯的確遇到一些奇怪的波折,
原來當時譯經剛完畢,中天竺沙門般刺密帝就奉到天竺國王之命令,要取回楞嚴經文梵本。
楞嚴經翻譯完成之後,房融入奏宮中,本來應按照律例經帝皇御批,登記在宮內的譯書目錄中。
當時因為中宗初嗣掌政,無暇御批宣佈,所以目錄沒有記載。
但當時禪宗之道場,得到此經之傳寫,遂秘密留存於禪宗的道場中,
成為中國佛教經典中,最重要的修持寶典。
瞭解這本楞嚴經的歷史和出處之後,我們再回過頭來研究經文之重點和特色。
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室羅筏城,祗桓精房,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無漏大阿羅漢。」
楞嚴經是根據「如是我聞」的佛說經典,一時,佛在室羅筏城,其實就是舍衛國,說法的地點就是祇園精舍。
時間是在波斯匿王已經六十二歲,釋迦牟尼佛與波斯匿王的年齡很相近,
所以亦大概在六十左右,這個時期,正是釋迦牟尼佛學術上達到最巔峰的時期。
經文中的男主角是阿難尊者
:
內容是某一次的因緣,波斯匿王及大長者同時齋僧,當日阿難因事外出遠行,回城時錯過了供齋的機會。
因此,被摩登伽女以供齋之名,請阿難入室,再施用法術引誘阿難,
阿難中邪術身不由主,險些破戒犯錯,幸而釋迦牟尼佛感應得知,馬上請文殊菩薩,
帶楞嚴咒去破解摩登伽女之梵天咒,解阿難之危機。
後來阿難痛定思痛,請釋尊開示,因而說了這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。
我們要瞭解這部楞嚴經前,應該對這位男主角阿難尊者的出家背景作一深入的瞭解,研後再探討。
釋迦牟尼佛成佛時,阿難才出生,所以他們兩人之年齡太概相差三十歲,
阿難是白飯王之子,提婆達多之弟弟,是釋迦牟尼佛之堂弟。
釋迦牟尼佛五十五歲時,阿難才出家,時年為二十五歲。
阿難在釋迦族中,是有名的美男子,在精壯之年,富裕的環境中能夠出家,並不是容易的事,在本緣部佛本行集經中的記載:
阿難在精壯之年,娶子一位貌美賢淑的太太孫陀利,
所以釋尊曾經多次勸阿難出家,阿難都拒絕不肯,只願意盡形壽,供養釋尊及僧團。
因此,釋迦牟尼也不死心地經常去說服他。
有一次,阿難與太太在樓上情意綿綿的時候,
在窗戶欣賞風景時,老遠就看到釋尊步行過來,而且身旁還有一位侍者。
阿難就急忙從樓上下來迎接,本來阿難對釋尊的威儀是非常佩服的,
但是每次釋尊到來,都只是勸他出家,所以心中對釋尊稍有心中怕怕的感覺,
所以就會想一些方法開溜,假裝好意要弄筵席供養釋尊,
但是釋尊有過午不食的習慣,所以推辭不用。
阿難又想出主意,拿出了上好的蜂蜜,問釋尊非時食不?想把釋尊打發。
但是,釋尊這次沒有拒絕,把缽拿給了阿難,阿難就把蜂蜜注滿缽中,再捧回給釋尊。
這時,釋尊沒有接受,阿難捧缽給侍者的時候,侍者也不要接,
原因是非時之食不能持受。
在佛法的戒律中,有過午不食的戒條,過了午時之後的食物都稱之為非時之食。
阿難是知道釋尊有過午不食之習慣,供蜜只是希望打發釋尊,請他早點離開。
想不到這一下了難倒了自己,而倒進佛缽供養的蜂蜜是不能再倒回來的,
因此只好捧著缽跟隨釋尊回去,把缽捧到精舍才能放下,到時候再回家。
因此,跟太太打了一個招呼就跟隨釋尊出門去,
當時孫陀利還在樓上梳頭沒有空下來,只有大聲交待早去早回,
想不到的是這一次阿難出門之後,就再也回不來了。
阿難跟著釋尊後面走,這個時候,看到釋尊往左邊走一走,
又往右邊拐一拐,轉來轉去,都在街上四處跑動,並不是直接回去精舍,
許多街道上的人,看見阿難捧著釋尊的缽跟在後面走來走去,
都在議論紛紛,說阿難今天是否要出家。
阿難跟在釋尊後面走,路人在議論紛紛,並不是很好受的事,
但是規矩上,他不能走在釋尊面前,所以無法走在前面領先回釋尊的精舍,
所以只好硬著頭皮,一聲不響的跟著走,心中還盤算著:
「不管你怎麼樣走,最後你一定要回精舍,經過這次教訓,我下次再也不上這個當!」
所以到了精舍,阿難把盛滿蜂蜜之缽放下,就頂禮回家,
釋尊要挽留他,他就說:我要盡形壽供養佛法僧,所以不能出家。
這句話是非常理直氣壯,
原因是當時的出家僧,在戒律是不能畜牧、不能耕作,是不事生產的人,
所以他們的生活供養都是靠托缽、乞食來維持生活,
尤其是釋尊座下僧團弟子人數眾多,都在千人以上。
因此,是的確需要許多在家弟子來供養。
但是,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卻跟阿難說:
盡形壽一生四事供養(衣服、臥具、飲食、湯藥),供養一位阿羅漢,卻不及供養一佛之功德大。
但是供養佛的功德雖然很大,卻不及一日一夜出家修行之功德大。
這樣一說,阿難又不好意思說不,
就迷迷糊糊的低下頭來說,一日一夜之出家功德那麼大,我也願意出家!
釋尊見時機已經成熟,就召喚比丘進來拿剃刀要跟阿難剃頭。
阿難看到看剃刀,才驚覺不對,原來釋尊是要玩真的,
所以有點發瘋了一樣,握著拳頭大聲叫:「誰敢過來剃我的頭!」
就在這個一觸即發的緊張時刻,釋尊就站起來對阿難柔聲正念不急不緩地說:
「你先入僧團,如果不適應再回家吧!」 (短期出家的來由)
這樣一說,阿難自覺有一點退路,情緒就溫和下來,心中大概想:
我一定不能適應,所以最後一定可以回家。
這個時候,他的鬚髮無故自然落下,根本也不需要用剃頭刀,
所以剃頭的風波就告平息,出家七天之後,也就勉強穿起袈裟,
受了具足戒,正式成為一個標準的出家人。
不久之後,阿難的相貌開始有明顯的改變,終於成就了如來三十相,
比釋尊少了二相,而且身高比釋尊矮了四個指頭的高度。
這樣一來,觸動了阿難的玩心,所以做了許多跟釋尊一樣的衣服和袈裟,穿在身上招搖。
許多出家比丘及在家弟子,遠遠看到阿難,都誤會以為釋迦到來,慌忙跪在地上拜禮,後來才知道被阿難作弄。
因此都很生氣跑到佛陀前告阿難一狀。
佛陀得知眾人之心已起煩惱,
所以只好下命令,任何人都不得穿著與佛陀一樣式樣的僧衣,違著重罰。
這個通告一出來。阿難就知道不能再玩,今後都不能模仿釋尊的行儀舉止和穿衣行徑。
因此,就另外打算,製作了許多光澤亮麗的僧衣,手持巧妙缽器,
眼塗媚藥,左手執傘,腳穿皮靴,就這樣光光鮮鮮的入聚落乞食。
阿難這一身怪模奇樣的裝扮,很快就傳到釋尊的耳朵,
所以阿難被申斥一番之外,世尊亦對僧團下通告 :
日後如果僧團中有人穿著光鮮新衣,眼塗妙樂,持輕妙缽,穿妙皮靴,執傘入城,通通依法治罪。
這一來,阿難出家就沒有玩頭了,所以舍戒還俗之心就愈來愈強,
時常想起當年做王子的權貴生活,以及與孫陀利的恩愛生活,
因此就情不自禁的拿了木板或者是瓦片,隨手就在上面刻畫孫陀利之肖像,以解相思之苦。
這一來,僧團居住活動的精舍之後,就出現許多刻畫美女的木片、磚、瓦之物。
所以,不久也就傳聞到釋尊的耳朵裏。
因此,釋尊再對僧團下通告,從今之後,出家比丘,不得畫婦女形像觀看,否則得違戒罪。
這一來,釋尊一步一步的把戒條調緊,阿難出家的念頭就打消了。
因此,就動了念頭要偷溜回家。
有一天,適逢僧團外出乞食,輪到阿難值日,要看守精舍。
這是一次天大的好機會,等一下,釋尊出外乞食,他就有逃走的機會,
所以心中不禁喜形於色。
釋尊看在心內,早已瞭解阿難的心意,所以出門的時候就對阿難說:
你如果想出去,要把每人的房門關好,才可以離開。
阿難等釋尊離開之後,就很高興想走,但是想起釋尊臨走前的囑咐,
所以出門前,就把精舍的每一扇門關起來。
但是奇怪得很,他才把世尊的門關好,舍利弗的門就會自動打開,
當他把舍利弗的門關上,則目犍連的門就會自動打開,
這樣阿難把每一個一個的門關起來,卻只見下一個門自動一個一個的打開,
這樣下去豈不是永遠關不好嗎?永遠不能回家嗎?
所以阿難心一橫,就不管那些門沒有關好就跑出去,走出精舍而不顧。
但是,這件事已經被釋尊天眼洞悉,因此釋尊在城中隱沒,轉而出現在精舍面前的樹林。
阿難看到釋尊的出現,心中一慌就躲到大樹之後,想躲開釋尊。
不過,這時候,釋尊施展大神通,把他連人帶樹拔起懸在空中,
然後,才問阿難為什麼躲在這裏?
阿難雖然把還俗的願望及思念妻子孫陀利之情說出,
但是釋尊不以為然,阿難懼怕釋尊的威嚴,不敢反對,只好跟著世尊回精舍。
但是逃跑的心卻沒有消失。
過了不久,又有一位大長者要讓世尊及僧團設供飲食,
而且又剛好輪到阿難輪值看守精舍,所以又有一個好機會到來。
當時釋尊出門時,就對阿難說:
只要打掃乾淨,及將大眾的臉盆放滿水,你就可以離開。
阿難等到釋尊一出門,就想落跑,
但一眼看到世尊門前有一堆垃圾,所以就想到把這堆垃圾掃好才離開,
誰知才掃好,就吹來一陣怪風,把枯草樹葉都吹回原來釋尊的房門前,
這樣掃了幾次,都吹著怪風,所以掃地的工作就不能完成。
所以阿難一氣之下就不想打掃,只想到替僧團注水入臉盆比較容易,
大可以不怕風吹,但事實怪事接二連三的出現,注滿水的臉盆,
會自然自動打翻,所以不管掃地抑或注水入臉盆,這兩件事都無法完成。
所以阿難還是把心一橫,再次跑出精舍要回家,他這次走的路線不同,
希望不要碰到釋尊。
但事實,釋尊對他的舉動早就瞭若指掌,所以也用神通現身,
阿難看到釋尊不敢躲在樹林,所以改為躲到一座石壁高峻的山崖上,希望能夠躲過釋尊。
但這次也不例外的,釋尊用大神通把整座山都懸到半空中,把阿難嚇得要死。
但這次釋尊問他為什麼躲到山崖上時,他就理直氣壯的告訴釋尊,
他一定要回家!一定要回去看太太,因為他上次離家出門的時候,
就答應過要回家,他不回家就成為打誑語之人。
釋尊看到阿難這次強烈的意願,知道不能這樣帶他回去精舍,所以就帶著阿難往市集而去。
在途中釋尊叫阿難用茅草刺破死魚的肚子,讓阿難知道,手沒有接觸死魚,可是還會沾染到臭味。
另外到了栴檀的地攤,手接觸過檀香木,手也會沾帶香味。
但是這種舉例,事實上並沒有打動阿難的心,阿難還是執意回家看太太。
後來經過一座山頭,看到一頭猴子,世尊就問阿難說
:這一隻猴子跟孫陀利的相貌比如何?
阿難的回答是百千倍不及孫陀利。
後來釋尊用神通帶阿難到天上,看到天上之五百婇女。
釋尊再問阿難,孫陀利與天上之五百婇女比較如何?
阿難的回答,就說亦如猴子和孫陀利之比。
釋尊就補充說,他日你修成正果上天之後,這天上的五百婇女就送給你!
這一下,阿難的心才開始大樂,願意再回精舍好好出家修行,
已經開始把回家看太太孫陀利的事淡忘。
但是,阿難卻開始很快樂地把釋迦牟尼將來要送他五百婇女的事,作大事宣揚,
這一來,阿難要跟五百婇女快樂的笑話,很快就傳到釋尊的耳朵裏,這一下釋尊也生氣了,
因為這種與天女玩樂的事,居然出現在出家比丘的口中,
可真是把僧團的面子都會被丟光了!
這種事情發生在釋尊的堂弟的身上,令釋迦牟尼佛也很頭痛,
用了那麼多的方法,才打消阿難回家見太太的心,想不到阿難還有這樣漏洞。
後來心中盤算一下,決定把阿難帶到地獄去走一走。
地獄種種之情雖然很恐怖,但阿難尊者只存著到來參觀的心,
所以種種地獄之情,對他都無動於衷。所以並未產生預期效果。
後來,阿難走到一個很大很的油鑊前,有一個是鬼卒正在生火,
阿難動了好奇心,上前問鬼卒為何生火?
鬼卒回答:準備生火把油煮沸,將來用來炸釋尊堂弟有一個叫阿難的人。
阿難聽了大吃一驚,情不自禁的大聲說:聽說釋尊曾經答應阿難,
等他日後往生升天時,要送五百婇女給他,那阿難又怎會下地獄呢?
鬼卒就回答說:不錯,的確是這樣。但是,等他天福報盡,
要掉下來的時候,這個油鍋就派得上用場!
阿難聽了面色大變,所以心慌意亂,奔跑回到世尊跟前,哀求世尊救他,
經過這次的教訓之後,阿難的性格才大變,真的下苦功修持,不再油腔滑調,
不再胡思亂想,不再倒頭大睡,不久之後,終於成就初果阿羅漢。
大家看到阿難出家的過程,有些人看了會發笑,但是如果能夠捫心自問,
當你們就是男主角時,你是不是會笑呢?
許多人都以宗教的色彩眼光來看這部戲時,會佩服釋迦牟尼佛的諄諄善誘;
但是從人身自由的角度來看,釋尊這種舉動是觸犯法律,
他是沒有權力留置阿難出家,這種威迫利誘的方法雖然一時成功,
但是卻有一股深藏的怨氣伏在心裏,日後必然會出事。
因此,阿難成就了初果阿羅漢之後,就再沒有進步過,
所以其他的師兄弟修成四果阿羅漢之後,他還是原地踏步。
在楞嚴經摩登伽女的梵天咒令他失去抵抗力,其實就是因為本身的愛根沒有斷除,
所以梵天咒才會產生威力,如果本身就沒有這種欲望,則咒語的影響力還是很有限,
若果大家再注意後來釋尊入涅盤之後,大迦葉尊者數他有六突吉羅罪,這些罪名分說如下:
1.釋尊拒絕姨母及宮中五百婦人出家,拒絕三次,後來阿難說情,令釋尊不能拒絕女眾出家,
所以釋尊的佛法在印度留傳少了五百年。
2.世尊入涅盤前,在俱夷那竭城背痛要飲水,阿難受命取水,
見上流有五百車馬渡河,河水混濁,所以空手而回。
3.釋尊在尼祿禪河成佛時,答應天魔波旬:「四眾弟子俱足,六師外道降服,才會入涅盤」。
當釋尊八十歲時,天魔波旬出現,要求釋尊依承諾入涅盤。
結果是阿難在釋尊身旁,卻沒有出來請佛住世不入涅盤。
4.某次,阿難替釋尊折法衣時,適逢大風吹來,法衣亂飛,
阿難居然用腳把法衣踏在地上折疊。
5.釋尊入涅盤後,曾經有女眾到來禮拜,
阿難撩起釋尊衣服,讓那些女眾觀看釋尊的「馬陰藏相」。
在大智度論卷二的記載,六條突吉羅罪只列了五條,
第六條似乎是阿難的功夫沒練好,不能成就四果阿羅漢亦變成大罪。
事實上阿難做事粗心,心智幼稚,要說他的過失還多得是,
例如:釋尊的遺體火化之時,阿難不等大迦葉到臨就點火,幸而點火三次不能燃燒,阿那律詢問大梵天,
才知道大迦葉率領五百比丘趕來奔喪,大迦葉未到就火化,是對僧團的最高元老不敬。
又大迦葉趕到之後,詢問阿難,釋尊在棺木內之首足方向,
但阿難處理釋尊的屍體時,包裹了好幾重之油布及幾副棺木,
一時之間,忘了那一面是頭,那一面是足。
因為大迦葉與五百比丘要跟釋尊頂體,不知釋尊的首足之方位,
頂禮要在腳上,頂錯方向是大不敬,所以一時之間令大迦葉非常不悅,
幸而這個時候,棺木內伸出世尊的一雙佛足,才解了大迦葉之困。
但是伸出來的雙足顏色有異,所以大迦尊問阿難出了什麼事,
阿難回答是有一位老太婆,抱著釋尊遺體大哭,眼淚滴到佛足上沒有處理,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