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線上讀經連結,已放置在本格右下方的「線上讀經系列專區」,請多加利用



[讀經增智慧]


在隋朝的時候。那時有一位法師名叫慧公法師,等一下我們就稱他為師弟,因為他跟另外一位法師--慧遠法師,結成同修一起修行;這個慧遠法師等一下我們就稱他為師兄,他們兩個結伴修行,差不多是在周朝廢佛法的時候。他們一起修行,這個師兄就說他要去長安聽佛法;這個師弟就說,他要往荊州、揚州這個地方,去那邊訪道。


這個師兄他在京師就去聽經,他聽了很多不同的經;譬如說那時候有很多像《阿毗曇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、《帝釋經》、《毗婆沙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種種,很多不同的經論,他都聽了很多。他不但聽了很多,他也非常地精熟;不但很精熟,他還會講,講得又非常地好,所以道俗都對他非常敬佩,很恭敬,當然這個供養也就非常地多。


後來,這個師弟就從江表回來,就是從這個長江以南回來;回來以後又遇到他的師兄。兩個人遇見後非常非常地高興,因為他們大概有三十多年沒有見面了,所以一見面就談啦談啦,就徹夜長談。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:這個師兄就一直滔滔不絕,一直講、一直講、一直講……;這個師弟就很安靜,好像無言以對,就一直聽著他的師兄在說。


這個師兄就問了:「我們分別這麼久,這麼高興我們今天可以見(面)在一起,為什麼你都沒有什麼話可以講呢?是不是你這幾十年都沒有所得嗎?為什麼你都不說話呢?」這個師弟很謙虛,就說:「唉呀!我很笨呀!我對這個經典還完全都不了解。」這個師兄聽到(這話),就覺得:「啊!你對這個經典都一無所解?你難道連一部經你都不會誦嗎?」這個師弟就回答:「有啊!我有誦經啊,我誦《普門品》一卷。」


哇!這個師兄聽到他說三十年只誦一部《普門品》,他這個臉色就很難看了,就說:「哇!《普門品》!那小孩子都會誦啊;你是大人,你居然誦《普門品》?還有你呀,童子出家,我們那時候不是都發願要證果,要修道啊?你怎麼三十年你只誦一卷像這個手紙這麼大的《普門品》呢?哦!你不止很笨哦,你還很懶惰!」這個師兄繼續說,很嚴厲地說:「那我要跟你斷交!你早早走吧,不要增加我的煩惱。」


這個師弟聽師兄這樣講,他就唯唯諾諾說:「這個經雖然很小,但它是佛講的啊;你要很恭敬,你才有無量的福哦!你很輕慢你就會得無量的罪哦!你不要生氣啦,我誦一遍給你聽好嗎?我誦一遍以後,我就跟你告別,好嗎?」這個師兄就大笑,說:「唉呀!這個《普門品》我已經講幾百次了!」


這個師弟又很謙虛,就跟他說:「書上說:人能弘道,非道能弘人嘛!你就聽我誦誦看囉!你不要這樣子放棄這個佛法囉!」然後,這個師弟也就不管他這個師兄大笑啊,或者是說好像很譏笑他,他就在亭中結壇,在壇中,他就(設)高座;他就繞這個壇數匝,然後頂禮,以後就升座開始誦這個經。


師兄沒有辦法,他看他的師弟都已經把壇已經結好了,所以他就只好坐在那裡聽。這個師弟就開始發聲唱這個經題。哇!一唱這個經題的時候呢,這個異香就開始滿室(彌漫),房間啦、房子,全部都開始有香味了。開始誦這個經文的時候,哇!這個氣勢就不同了,很像是萬馬奔騰,可是空氣又同時凝結的那種感覺,就是非常不一樣了。天上也就開始作樂啊,就開始下花啊,下四種花,就是雨四種花。這種音樂就非常地嘹亮,非常地振動空氣。然後花就紛飛,紛飛滿地,紛飛滿地到處都是。這個師弟就開始誦經,就誦誦誦,誦誦誦……,誦完以後呢,他自己就下來了;下來以後,這個音樂和這個花才停了。


這時候,那個師兄就跪在那裡,還雙手合掌,淚流滿臉,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;他就跟他的師弟說:「唉呀!我真是一個羞愧的死尸啊!」意思就是說他是一個很臭穢的臭皮囊啊,居然敢走在這個光天化日之下。他說:「你可不可以留下來,跟我賜教賜教以後再走好嗎?」


這個師弟也不生氣,他就跟他說:「啊!要教導你哦,不是我的能力所及啊!只有佛可以教你。」他講完以後,當天就跟他的師兄拜別,就走了。後來,他的師兄要去找他的時候也找不到,也不知道他的師弟跑到哪裡去了。


這個《普門品》,我們知道其實整個經文只有2062個字,加上經題13個字,其實很短,只有2075個字。但是,因為它是講觀世音菩薩果地的修行功德,救七難、解三毒、應二求,所以觀世音菩薩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人物。


前面又講到普門示現,他是有求必應,又是一種無感不通的法,所以又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法;只要誠心念,雖然它很短,但是還是有很不可思議的力量,很不可思議的感應。


宣化上人在《普門品淺釋》裡頭講到《普門品》其實有很多種意思,不過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有「藥珠」兩個字--藥就是吃藥的藥,珠就是摩尼寶珠的珠;這個藥就是指藥王樹,珠就是指如意珠。藥王樹就是說,醫生如果有這個藥王樹呢,不管這個病人有什麼病,只要藥王樹在這個病人身上輕輕地打一打,那個人病就好了。


這就好像是比喻,不管我們眾生心裡有什麼樣的煩惱,什麼樣的毒;只要我們誦念《普門品》,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毒,我們的心病祛除。這個珠呢,就是特別講如意寶珠的意思,就是說會遂心滿願,會滿足我們的要求。


但是,上人特別講到,雖然是遂心滿願,但是不是說你今天念《普門品》,明天就有效了,所以就要打一個穩固的基礎。就好像造房子要先打地基,念《普門品》也是這樣;我們要先天天念,天天念,念到觀世音菩薩覺得你已經合格了,你有誠心了,當然你所求就會如意,就會遂心滿願。不是說,唉呀!平時都沒有念,我們馬上現在念,就要有感應,這個是很困難的。


所以,在這邊講,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,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,觀世音菩薩也跟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非常有緣,那他為什麼尋聲救苦,要救苦救難呢?


那是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他發了一個願。這個特別是在講《悲華經》裡面有講到,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的發心。當時,觀世音菩薩他是生在寶藏如來的時候,是一個叫無諍念轉輪聖王的第一太子。這個無諍念轉輪聖王就是後來的阿彌陀佛;這個不眴太子就是第一太子;第二太子是後來的大勢至菩薩。


當時他就發願,他看地獄很多眾生有很多苦惱;人天之中,大家也都有污垢的心,因為這種不清凈的心,眾生往往都會墮在三惡道中。所以,當時這個不眴太子他做了三個月的供養,就是供養佛,他做這種大供養,他就把這種功德都要迴向。他說:眾生因為親近惡知識,他就墮失正法,就墮到黑暗的地方。又有種種的邪見覆蓋我們的心,我們就會行邪道。


所以,當時他就告訴這個寶藏如來,他就用大音聲告訴眾生,就說:「我所有的一切善根,我都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我願意我行菩薩道的時候,所有的眾生,只要受任何的苦惱,任何的恐怖,如果有正法上有所退失,或者他們不小心墮到黑暗的地方,他們很憂愁很孤獨,沒有人救他們,無依無靠,沒有房子可以住的時候,如果他們可以稱念我們名號,我必定天耳遙聞,天眼所見;所有的眾生如果稱我的名號,他如果沒有辦法免除這樣子的苦惱的話,我一定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
寶藏佛聽到這個不眴太子他發了這種願以後,就幫這個太子改名,從此就叫觀世音,所以這個太子就從「不眴太子」改成「觀世音太子」。


剛才講到第二個太子,就是大勢至菩薩。後來其實他(無諍念轉輪聖王)有一千個太子,裡面也有普賢菩薩,也有文殊師利菩薩,也有後來的阿閦佛。所以,他們生生世世都是在一起修行,在一起求證道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往好處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