備註:這個網站,是慧律法師佛學講座.影音專集
楞嚴經-101下 (國語) 2009.06.25
說明:[ ]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
所以,佛恩難報,因此我們今天要告訴:你今天你在佛門,這樣子的犧牲、你這樣的用功、投注,值得!所以,師父常常告訴這些正信、正知正見的佛弟子,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資的;一般的投資是用金錢、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錢,做世間的生意,投注就是用金錢投資,佛法不是,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,而且絕對不會後悔!為什麼?值得啊!讓你開採法身慧命,怎麼會不好呢?能夠救度苦難的眾生,怎麼會不好呢?所以,佛在《阿含經》裡面講:散播真理者是至善,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,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。這在《阿含經》,佛就是這樣講。為什麼?救人家的煩惱,講真理、散播真理的人,這個是最高尚的真理,最高尚的人。所以,大家要把正法弘傳出去。此云無數劫,[劫者劫波,乃長時分。][《婆沙論》]《婆沙論》是唐玄奘翻譯的,本論乃是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《阿毘達磨發智論》。這個印度的迦多衍尼子,這個「迦」是釋迦牟尼佛的迦;「多」是三多路的多;「衍」是「行」中間三點,我們道路的「行」人,中間剖開來點三點:衍;「尼」就是比丘尼的尼;「子」:兒子的子,叫做迦多衍尼子之《阿毘達磨發智論》,《阿毘達磨發智論》,開發智慧叫做《發智論》。廣明法義,備列諸種異說,諸種異說,種種不同的說,叫諸種異說。這個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,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。這是師父這裡的資料,再念一遍:唐玄奘翻譯的,本論《婆沙論》,本論乃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《阿毘達磨發智論》,廣明法義,備列,準備的備,列出的列,備列諸種異說,種種異說,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,這個就是《婆沙論》。[云:「三祇修六度行,][百劫種相好因,]說:三祇修六度行,百劫種相好因,三祇修六度行,六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百劫種相好因,諸位!佛陀,你看那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無量的報身,尤其報身無量相好,怎麼來的?就是百劫修來的。[然後獲五分法身。」]所以,在座諸位貌相莊嚴的人,也是修很久的,尤其像佛的相、相貌,大丈夫相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你想:百劫種相好因。所以,你的貌相好,那絕對不是今生今世的,那是無量劫修來的。[《唯識論》云:][「地前歷一僧祇,][初地至七地,滿二僧祇,]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。初地前經一大阿僧祇劫;初地到七地,滿第二大阿僧祇劫;[八地至等覺,是三僧祇,][然後究竟法身。」][今阿難自敍,][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,已獲法身,][以為致疑之端。][致疑有三:][一、執婆沙唯識,權乘不了之義,][疑今大乘圓實之旨;]就是執著婆沙唯識,權乘不了義之義,現在懷疑大乘圓實之旨。[二、阿難希除細惑,]這個細惑就是:阿難證初果就斷見惑了,細惑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,這二種惑還沒有斷。阿難只有證初果,證初果就是斷見惑,那個細惑就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還沒有破。[早登妙覺,][是未獲法身之明證;][三、阿難仍居初果,][至如來說定已竟,][方得進位於二果,][何得遽云,不歷僧祇獲法身耶?][以致議論紛紛,莫衷一是。]525頁,[今特詳釋:第一當究獲字;][獲者得也,有悟得證得之不同。][阿難煩惱障重,所知障輕,][况已發大心,已求佛定,][佛為重重開示,][直指本有真心,以為菩提正因,][此心不生滅,不動搖,][即人人本具清淨法身,][昔被顛倒妄想之所覆蓋,][現倒想已銷,如雲開自當見日,][則親見本有佛性,][而云悟獲法身者,何過?]就是講得過去,沒有什麼過錯。[第二當究權實教殊:]權教跟實教是有不同的。[權教多重事相,必假修成,][實教則重性具,]就是你本性本來就具足,性具就是一定要悟,[貴在了悟。][未悟之先,法身本自現成,][《圓覺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,本成佛道,][倘能一念回光,便同本得,][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。」]諸位!修行的關鍵在哪裡?「離妄緣」,那三個字。什麼叫離妄緣?只要是緣起的,要放下;只要是生滅的,要放下;只要是執著的,就錯,不管你有多大修行,只要著相的,就錯,就不能離緣。說: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。[豈同權漸之教,必歷僧祇,方獲法身耶?][第三當究圓實教旨:][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][此如正脈疏,交光法師云:][按圓教教旨,則行布不礙圓融,]諸位!行布不礙圓融是什麼意思?「行布」就是次第,所有的次第,不礙當體即空,就是圓融;所有的圓融不礙次第,次第就是圓融,圓融就是次第,「行布」就是次第。第三當究圓實教旨,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此如《正脈疏》交光法師云:按圓教教旨,則行布不礙圓融,[故雖未及斷惑究竟,][不妨全獲法身,全體即佛。][如前開示,迷心於色身之中者,][既名為性顛倒,][至後開悟,見心於太虛之外者,][豈不號為正徧知哉?][正徧知,即成正覺,][而獲法身矣。][然則執現果,而不許阿難獲法身者,][失旨之甚也。]這是站在一個圓融的角度說,顛倒悟了,就不顛倒,就是正遍知。[又圓融不礙行布,][故雖全獲法身,][不妨更除細惑,]就是習氣還沒斷。[更歷諸果,更成究竟寶王也。][此經後云:][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][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]理可以頓悟,藉著這個悟的力量,消除一切煩惱;但是,「事」就是習氣,習氣沒有辦法頓除,這個事相就是習氣,沒辦法頓除,因次第盡。[可為明證矣。][如是則雖卻後,]「卻後」就是在後面。[更歷僧祇,]這個久遠劫。[以成究竟佛果,]以成究竟佛果。[當亦與此不歷之前,]不歷僧祇之前,當也是跟不歷之前,[先獲法身,][了不相礙也。]翻過來,何況‥‥‥526頁,[何况圓頓悟後之脩,]圓教頓悟後之修,為什麼頓悟後要修?修就是把習氣修掉,你知道說這個理本身是不要貪;可是,看到好吃的,還會多吃兩口,就是習氣。你知道說色即是空,看到漂亮的,多看兩眼,你當然不會去侵犯她,多看兩眼,那就是!看到這個名牌,你不會去貪,多停留兩眼,多停留一下子,我知道我沒有能力買,也不會買、也不會貪;可是,看到名牌的,嗯!走過去,摸一摸也好,這衣服看一看,拿起來比一下,這樣也好,過過癮,這習氣難斷,習氣。底下,[念念是佛,]什麼叫做念念是佛呢?每一個念頭當體即空,就是真如,就是如來藏性,其實就是佛。[雖進斷通惑,]通,三乘共斷之叫做通惑,菩薩別斷之叫做別惑。三乘:小乘、中乘、大乘共同斷的惑,叫做通惑。雖進斷通惑,三乘共同斷的。[亦與權漸脩者,日劫相倍。]權教是拼了老命要修行;可是,修了好幾劫都不能成就,因為用意識心在拼。[至於住後,]住後就是初住位以後,初住位以後就大開圓解了,在這個圓教裡面,初住即破無明,見法身,初住就是見性的人,在圓教裡面,初住就是見性,進入無分別智。[斷別惑以去,]這個別惑就是對前面通惑講的,三乘共同斷的就是通惑;這個別、別惑,就是菩薩的微細、各別之惑,叫做別惑。以去,[一生有圓曠劫之果者矣。][如是則雖謂其卻更不歷乎僧祇,][亦無礙也。][若更取於延促]「延」就是長;「促」就是短,時間的長短。如果說我們把它回歸一念,更取延促同時,長時間在一念,短時間仍然在剎那,這生、死一瞬間;迷、悟也是一瞬間;解脫、束縛還是一瞬間,站在這個角度來講,延促[同時之玄旨,]無量劫就是一念,這在《華嚴經》;《華嚴經》我們講過,講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,整理出來多少還不知道。若更取於延促同時,無量劫,「促」就是一念、一念間,這是《華嚴》的玄旨。[愈不可以長短拘矣。]意思就是說:看個人的志氣。諸位!有志氣的人,修行就在剎那之間;沒志氣的人修行,就懶懶散散的,今天來聽一聽,受益一點,回去放著!師父叫他念念佛,好!師父講了,念珠拿起來念兩聲佛就擱著!再來,今天《楞嚴經》帶來,再聽二句,嗯!不錯!坐著,回去又忘了,連課本都懶得帶回去,下次來,又拿錯了,就這樣懶懶散散的,他打算要修百千萬劫的,他預計要拼那個百千萬劫的。而我們不是,我們是拼這一輩子就要讓它大成就的,延促同時嘛,百千萬劫具在一念,為什麼我們這一念不把它悟呢?為什麼要拖泥帶水呢?現在悟了不是很好嗎?是不是?就馬上就受益嘛!所以說:修行還要看志氣,志氣,這個人有志氣,不在口念,貴在心行,六祖講的:般若貴乎心行,不在口念。那個般若心是在心啊,下功夫,真的無所住,心行;不在口念,嘴巴一直講:我有般若智慧,我有般若智慧!你講那個沒有用,貴在心行,不在口念。[二讚謝獲益竟。]好!好,諸位!我們休息十五分。
*******中間休息*******
526頁,[壬三 發廣大心(分五)][癸初 發願報恩二 誓度眾生][三 求除細惑四 速成正覺][五 申述不退 今初]---------------------願今得果成寶王,還度如是恆沙眾,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。---------------------這個發廣大心就是:願今得果成寶王,就是上求佛果;還度如是恆沙眾,就是下化眾生;將此深心奉塵剎,這個「此」就是智還有悲,將這個智跟悲二心,將此深心奉塵剎,就是迴向法界的意思。塵剎,「塵」就是無量,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剎,意思就是:有像微塵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,叫做塵剎。是則名為報佛恩,佛弟子一定要懂得報恩,知恩,一定要報恩,既然我們這一輩子能夠聽聞到正法,這個都是佛陀無量億劫來,犧牲生命,自覺自悟,才有這樣的智慧,我們今天撿便宜,由佛陀的開示,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佛的解脫的境界,是怎麼來的?這感恩佛陀,感恩佛陀!我今天說法也是用感恩的心,在感恩、在說法,因為佛太偉大了![阿難既已悟獲法身,][自知成佛有分,][故發願成佛度生,][報佛開示之深恩。][今字對前說,][前悟獲法身,但是理法身,][今欲依悟起脩,冀得究竟法身,][故發願自今以往,精進修持,][早得菩提佛果,成就寶王。][寶王即佛寶法王,於法自在也。][此句乃運智,上求佛道以自利;][下句乃運悲,下度眾生以利他。][還字即表示不但自利,還要利他,][度脫如是,恆河沙數之眾生。][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者:][此字指上智悲二心,][將此深心四字,]將此深心這四個字,雙運智跟悲二心,([雙運二心,])[而束為深心。]「束」就是把它合起來,就是智心加悲心,合起來講叫做深心的意思,而束為深心就是把它合起來解釋,叫做深心。意思就是:「深心」是一個名詞,但是,它包括了智還有悲,就是這個意思。527頁,[願將此深心,回奉十方,微塵剎土,][諸佛眾生,][於佛則常隨受學,以求慧足;]求這個智慧。[於生則廣行濟度,以求福足,][莊嚴成佛國土,][是則名為報答我佛,]諸位!這輩子你要二種求:一個要求慧,一個你要求福。所以說:只要你碰到有因緣,善事的要去做,如果你有因緣在道場裡面;是正法的,邪教的道場,那個不在此內,是真正堪為你種福田的正法的道場,那麼,來這裡領一個工作,那個可好,這個福報可大!因為它是正法。乃至於洗一個碗、掃個廁所,都不得了!因為他護持正法,修福,不用錢,來這裡掃掃廁所,把廁所弄通了;來這裡廚房,法會幫幫忙,端個菜,也不得了,因為它是正法的道場。那麼,求慧的話,那就一堂課都不能缺席,除非說因為工作的關係,沒有辦法分身,要不然的話,他每堂課都到!是不是?我在想說那個每堂課都到的,要不要發一張證書給他?勉勵一下,後面蓋「釋慧律」,讚歎你!哇!全勤獎!這個可以設計一下,全勤,每一堂課都到的,不生病的、沒有倒下去的、沒有請假的,從頭ㄍㄧㄥ到尾的,ㄍㄧㄥ是堅持的意思,這個要讚歎一下,發一張證書。底下,以求慧足;於生則廣行濟度,以求福足,能夠幫助眾生的,你就要去做。莊嚴成佛國土,是則名為報答我佛,[微妙開示之深恩也。]講到這個,我必需講一個感應,我這一輩子,有一次這個比丘來,比丘來拜訪師父,他們就是講到說:這個經典裡面講:虛空當中會出聲音來讚歎《楞嚴經》,師父啊!您有什麼感應嗎?我說:我是沒什麼感應,很多人都有感應。我說:我有的感應,虛空當中聽到聲音只有一次。有一次,爸爸死亡,要回台北,回台北之前就這樣,也不是睡覺,就是躺下來還沒睡覺,半睡半醒之間,還沒有睡著,絕對不是在作夢,耳朵裡面就有人跟你講話,護法龍天在講話,就說:慧律法師啊!您今生今世做的功德很大很大,您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四歲!哇!這怎麼得了?我聽了之後一點也不會高興。你看喔,那個還不是醒過來,根本就沒有睡覺,那個耳朵講得多清楚啊!說可能我們這一輩子發大心,堅持弘揚正法、推廣正法,犧牲小我,來完成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,是有這樣的心,也這樣子在做。我們也沒有說求感應,因為我們早就了達空性的思想,怎麼會去求這個感應?不會的!來這個耳朵,哇!講得很清楚,這一輩子只有虛空當中講出這個聲音,就是聽到那一次,而且絕對不是作夢,護法龍天來告訴你的。所以,這個感應,不是讚歎我自己,就是說拿這個來鼓勵大家,來鼓勵大家,佛菩薩是從來沒有遺棄任何眾生的,只要你真的發心,那個佛心、眾生心就相契相應的時候,都不得了!所以,講堂裡面的那些法師默默的在做,我真的很讚歎,真的很讚歎,真正默默在做的那些,其實不用講,臉都看得出來,真的!就是從來就腳踏實地的,也不偷懶的,真的是善良又老實,真的是默默的在做,連師父都看得出來,師父的私下內心裡面讚歎他,誰,我很清楚![此偈兩句,亦即四弘誓願:][首句佛道無上誓願成,][兼攝煩惱無盡誓願斷,][以斷盡煩惱,方證菩提故;][次句眾生無邊誓願度,][兼攝法門無量誓願學,][以必達法門,方能度生故。]527頁,中間,[癸二 誓度眾生]---------------------伏請世尊為證明,五濁惡世誓先入,如一眾生未成佛,終不於此取泥洹。---------------------伏請世尊為證明,就是請佛加被,請佛加被。五濁惡世誓先入,就是成就大願,一定要想成就眾生,五濁惡世誓先入。這眾生可不一樣,眾生要稍微改一下,眾生是:五欲樂境誓先入,只要是享樂的,他絕對跑第一的,不會的!我們每天念的,對不對?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世間念的,那個黑道的,那不是這樣念的:諸惡皆作,眾善不行;當然,黑道的也有人做著善事,是默默的做,也有!這個黑道有二種:一種是白道裡面的黑道;一種是黑道裡面的白道,有二種。白道裡面的黑道就是他官當得很大,官當得很大;他權力也很大,可是,他幹盡壞事,這個就是利用他的權力幹盡壞事,叫做白道裡面的黑道,可是,大家又拿他沒辦法,叫做白道裡面的黑道。一種是黑道裡面的白道,看起來窮凶惡極,也有一些非法;可是,很奇怪,他很肯幫助那些育幼院、孤兒院、養老院,他看到可憐的人,就真的會幫助他,他雖然從這個賭場裡面抽一些錢;但是,他私下卻幫助那些弱勢團體,也有,這個不能講沒有,所以,這個就是黑道裡面的白道;還真的每一個人統統有「道」呢,真的!這個很難講的。如一眾生未成佛,就是眾生不盡,終不於此取泥洹,就是誓不成佛,這個願可不得了![前偈發願度生,][是果後自覺已圓,然後覺他;][此偈五濁誓入,][是果前]果前就是佛果,成就佛果前,果後就是成佛以後叫做果後。是不是?那麼,這個果前就是未成佛之前,[自未得度,先度人也。][以願重力微,]所以,[故俯伏啟請世尊,][為作證明,][實求慈光加被,令得不退,][滿斯弘願。][五濁惡世誓先入者:][此急於救苦也。][五濁:][一劫濁:梵語劫波,此云時分,][劫濁無別體,即下四濁交凑,]所以,劫濁是以底下四濁來講的,以底下四濁交湊,[是其相也。][時當減劫,][人壽減至二萬歲,][眾生具下四濁,即名劫濁。][二見濁:五利使為體,]這個「使」,其實就是類似侍者在旁邊,老是‥‥‥你的影子就是侍者。所以,以前的這些皇帝旁邊的太監,皇帝旁邊的太監,他常講的一句話,就是:我們是皇上的影子!這個人,皇帝走到哪裡,他就跟著在哪裡,可是,太監沒有權力啊,「我們是皇上的影子」,就是太監。那麼,這個「使」,就是等同侍奉在旁邊,你只要有這五利使: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見取見、邪見,那你的苦惱跑不掉的![諸見熾盛,]「見」就是分別心,後天的分別心。所以,所謂見惑是什麼意思?見道所斷之惑,見四諦理,斷後天分別心的惑,叫做見惑。那麼思惑呢?思惑是斷習氣。所以,見惑斷後天的分別心;思惑是斷先天、與生俱來的習氣,叫做思惑。說:諸見熾盛,[即其相也。][五利使者,五種妄見,][能使眾生,造作諸業,][能使眾生,趣入生死,][故名為使,][而幾微迅速,]「幾微」就是非常。[非比五鈍使,故名為利。]五鈍使是後面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;五利使就是速度快,速度快叫做利,很快![一者身見:]二十四個小時統統執著這個色身,無一時一刻沒有我執。[執身為我,]世間人,全世界都這樣![而起我身之見,妄生貪愛。][不悟四大假合,總屬無常。][二者邊見:執有執空,]不是執有就是執空,叫做邊見。[而起二邊之見,一味偏執,][不悟見解既偏,失乎中道。][三者戒取:]這個戒取見,意思就是:持戒而執著自己持戒,就是戒取見,認為自己持戒很有修行。外道有外道的持戒,佛教有佛教的持戒;但是,著於持戒,統統叫做戒取見。[非因計因,而起我能持戒之見,][修諸苦行,不悟蒸沙作飯,]蒸沙作飯,重點在哪裡?重點:沙非飯因,沙不是飯的因,意思就是:妄心、妄識不是成佛的因。[塵劫難成。][四者見取:]看什麼都執以為自己是最殊勝的,叫做見取見。見著,認為自己,取著,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自負。非因計因,不一樣,他是持戒,自己認為很有持戒,這是戒取見;見取見是指見解,是指見解,說:我這個見解是最殊勝的![非果計果,而起自負所見之見,]自負就是認同、狂妄。[未證言證,][不悟有漏界中,終非究竟。][五者邪見:][撥無因果,而起邪外斷常之見,]邪外斷見和常見,斷見就是:人死後什麼都空,叫做斷見,「沒有輪迴,佛法是騙人的」,這個叫做斷見。常見就是:人死了以後,下輩子還是做人,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!叫做常見,常常做人;那誰做豬呢?嗯?這個常見就很可怕了!不曉得這是依業力而分配的,不是你想做人就可以做人的,做人要守五戒,要有人的這個規格啊:最基本的五戒。而起邪外──邪見還有外道之見:斷常二見,[墮豁達空,]豁達空就是沒有因果的頑空:你也不用做太多善事啦,沒什麼因果!做壞事也不怕了,殺人、放火沒什麼因果:那都是騙人的,那是佛講的啦,我們不信佛的!那你拿他沒辦法了![不悟雜毒入心,自誤誤人。][此五種妄見,昏昧汨沒,][渾濁自性,故名見濁。][三煩惱濁:][五鈍使為體,][三災感召,即其相也。]三災就是火災、水災、風災,是三災,即其相也。[五鈍者,五種妄心,][能使眾生,造諸惡業,][能使眾生,趣入生死,][故亦名使,][比前五利,稍為鈍滯,故名為鈍。]一者,哪幾種心會讓你煩惱?[一者貪心:]你記得!佛陀說:無貪即清涼,這一句你體會得出來嗎?不貪心的人內心就清涼,不該自己有的東西,一毛錢都絕對不拿;當然不能加一句說:要拿就拿多一點!這是不可以這樣加的,自己加。不是自己的東西,一毛錢都不拿;後面那一句不能加下去![於順情境上,起諸貪愛。][二者瞋心:]這個修行人要不得![於違情境上,起諸瞋恨。]瞋恨心,那就是修行的大障礙,而且是地獄因,地獄因。[三者癡心:][於中庸境上,非違非順,]也不是違境,也不是順境。[起諸癡迷,不能覺察。][四者慢心:][於諸眾生,心起驕慢,不能謙遜。][五者疑心:][於諸善法,心起疑貳,]疑貳,這個「貳」就是疑,貳心,我們常常:貳心,貳心,就是不專一,「疑貳」就是不專;我們說一心叫做專心,它這個「疑貳」就是懷疑。[不能決擇,][此五種妄心,][煩動惱亂,渾濁自性,][故名煩惱濁。][四眾生濁:][攬五陰]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[見慢為體,][惡名穢稱,即其相也。][眾生積聚五陰為身,]不知道不淨、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[故曰攬五陰。][外身四大假合,屬色陰;][內心前五識,領受五塵境界,為受陰,][雖諸識皆有受,惟五識受力偏強,][故以屬之;]故以屬之。[六識想像前塵,落卸影子,即想陰;][雖諸識皆有想,][惟六識想力最勝,故以屬之;][七識恆審思量,念念相續,][如急流水,遷流不息,即行陰,]這我們在前面都講過了。[雖諸識皆有思,][惟七識思力偏重,故以屬之。]所以,在這裡就很清楚,識是以強大的功能方便分類,這一句你要特別重視它。所謂識,所謂前五識、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、第八意識,是以識的功能強、弱來分別,前五識指緣外境最強;第六識以分別心最強;第七意識以恆審思量是為最強;第八識以含藏種子的力道最強,所以,識以功能──識的強、弱方便分類。其實第六意識分別,當然含有執著;第七意識的執著,當然也含有分別;第八意識當然也有執著、也有分別;可是,就必需以識的強、弱,來分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、第八意識、還有前五識,用功能來分。[有以中間三陰,]三陰,前面就是講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三陰就是指[配受、想、思三心所,]色受想行識,中間這受、想、思三心所,[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