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法界佛教印經會  宣化上人主講

學佛法的人,本身先要具備正知正見,
你有了正知正見,然後才知道如何修行。
有了正確的法門,才能得到正確的法脈。
所以首先要懂得七菩提覺分的法門。
    「覺知分」:覺知即是明白道如何去修行。
     1)擇法覺知:要知道那個是正,那個是邪,那個是好,那個是壞,要有擇法眼,才不致誤入歧途。如果沒有擇法眼,便很容易掉進深澗山溝裏,出不來了,所以擇法覺知是很重要的。選擇佛法的正確性,首先要有智慧。否則選來選去,仍是選錯了。為何會選錯?就因為沒有智慧,缺乏擇法智慧的能力。若是如此,便容易誤 入歧途。
  
  2)精進覺知:
你如果明白佛法,但卻把它放到一邊,不用功修行,就好像整天只會說食數寶,而沒有真正嚐食法味。你若能選擇正確的法要,且向前精進修行,身心晝夜六時勤精進,從不懈怠。身精進即是念佛、拜佛、誦經、禮懺等等。心精進是時常念茲在茲,不起妄想。
  
   
你知道選擇正法,才不會盲從、盲修瞎煉。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,本來要往成佛的路走,結果卻下地獄。本來想行菩薩道,結果掉入魔道,為何這麼嚴重?都是 知見不正當,錯了因果,與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地相差得太遠了。這即所謂的「失之毫釐,謬之千里。」或所謂的「懵懂傳懵懂,一傳兩不懂,師父下地獄,徒弟往裏拱。」
  
  3)歡喜覺知:有了擇法眼,則要有歡喜心去精進。不要一會兒精進,一會兒又與自己發脾氣;不要整天煩惱,皺起眉頭,苦口苦臉,應該不懶惰、不懈怠,很歡喜的去精進用功。
  
  4)除覺知:但歡喜心還不是一個究竟心,要把它平靜下來,除去自己的煩惱無明,把一切不良的習氣除去。除掉之後,則法喜充滿。
  
  5)捨覺知:平靜下來之後,還要捨離一切平靜,一切都不執著。應要「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。」達到內無身心,外無世界的境界。
  
  6)正定覺知:捨了之後,才能生出定力。有正定才有正受。「正定」不是糊裏糊塗的定,不要修無心定,入到無想天之定,那是不究竟的。
  
  7)正念覺知:入正定之後,則生出很正確的念,有了正念,才不會墮落,才不會一天到晚打妄想。才證得三不退:「念不退、位不退、行不退。」
  
  講到這「定」字,修行人都知道禪定,即是「禪那」。是梵語,此譯為「靜慮」,把妄想停止下來,又叫「思惟修」。思惟便是參,參話頭,參「念佛是誰」,或參悟「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」。現在講講四禪之境界。
  
  1)初禪(離生喜樂地):呼吸氣停止了。外邊的呼吸停止了,但內裏的呼吸卻活動起來。故修行有一種妙處,不可思議的境界,非一般人所能了解。此禪離開眾生的歡喜而得到法喜充滿,禪悅為食。得到一點點明心見性的境界。
  
  2)二禪(定生喜樂地):此樂比初禪更快樂,時刻皆在歡喜中。這種喜樂是從定中生出來的。修到此禪天,則脈搏停止不動。
  
  3)三禪(離喜妙樂地):念住了,把歡喜的一念都斷了。因為有歡喜,便有執著,現在把歡喜也除去。
  
   4)四禪(捨念清淨地):把念全部捨去,沒有了。這時無罣無礙,但仍未超出三界之外。這只是在定中得到一點利益與進步,尚不是高境界,不要修一修,便以為自己開悟了,而起貢高心。在這世界,一切要別人為自己證明,自己不能為自己證明。修道人亦復如是,不能貢高我慢,打大妄語。否則將會墮地獄的。凡是學佛 之人,不可作善惡夾雜之業,不要為自己戴高帽子。
  
  若有人自命善知識,可以用六個條件來判別出他們是不是善知識:
  (1)觀察他是否有貪心,是否貪名、利、財、色?
  
  (2)善知識從不與人爭辯,看看他是否有爭心?
  
  (3)看他是否有貪求?講話是否坦白?
  
  (4)看他是否有自私心?
  
  (5)看他是否有自利心?
  
  (6)看他是否不妄語?
    

假若他具足這六條件,必定不是善知識,而是惡知識,或者天魔外道。
假若沒有這六條件,即是不貪、不爭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語,
那麼,這人才是可信的善知識,堪跟他學習而不誤入歧途。

 ~ 宣化上人 ~
你們今天能夠皈依三寶,皆是往昔的大善根,今生才能遇到一起。
遇到一起,大家都要發菩提心,
不要做佛教中的蟲子,
不要做佛教的敗類。
有人譭謗佛教,不要和人去辯論,要以實際行動來修行。
以修行來證明佛教,不是以口頭禪來讓人相信,要躬行實踐。
修行不能戴假面具,掛羊頭賣狗肉,做一些不合法的事。

修行要真真實實,腳踏實地,躬行實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往好處想 的頭像
    往好處想

    宣化楞嚴咒

    往好處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