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唯心


早上開檢討會時,有人說:「上人的名聲大噪啊!」上人急忙搖頭指正:「在佛教裡,最忌諱是貪個好名。我不要做一個現代人,要學習古人的作風。諸如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周公等,都是不屑虛名的,甘願為眾生作牛馬,總不會走到人人面前爭第一
  根本上,我不會自我宣傳,或藉著人事關係或用金錢,叫人在報章上發表我的新聞。我不是常說我是一隻小螞蟻,小蚊蟲嗎?又怎會在名利上用功夫?因此,雖然我自己還有很多過失,不是事事都做對,但是發志願要做到最真、最圓滿的境地。我老早已把自己拋到一邊了!」

    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  ──《老子道德經‧第八章》
  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,道隱無名。

  ──《老子道德經‧第四十一章》


  這時有人提出在亞洲皈依的佛教徒,流行著一種錯誤的觀念。有些人認為,皈依的師父愈多愈好。上人說:「這不是貪心鬼作怪還是甚麼?有些人說: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為何我不可以多拜幾個師父?但須知善財是由他的善知識親自遣他去參師,而不是他貪慕旁的法師有德行,便違背原有的師父,偷偷溜去皈依,這種「濫參」的風氣,導至亞洲很多法師們水火不容,彼此競逐法緣。這是末法的跡象!」

  上人再補充:「從今以後,告訴那些已皈依三寶的人,授皈依時他們不必再登記。他們既已皈依三寶,到處都是一樣。他們若願意在一旁隨喜皈依是可以的,但都不必重新發皈依證
  「佛教徒,應該先仔細觀察:哪一位是明眼善知識,值得我欽佩的?我便去皈依他。話題又扯到封果儀上:「我一向不贊同封紅包的風俗。這裡面包含著一種欺騙的性質。因為沒有人知道那紅包內究竟有多少錢?但這個風俗在亞洲是根深蒂固的,很難一下子就把它改變了。多數的法師也曉得,同一個人皈依很多個師父是不合佛法的,但若不這樣做,果儀就少得很多了。故直到現在,沒有人反對這個風俗。」
  最後,上人又重提醒團員們攝心守意:「這地方的環境很複雜,我是日夜不停地與魔在鬥。你看我好像沒有做甚麼事,其實我所做的事多著哩!要時刻提起正念來!正念起時佛在堂,邪念起時魔在殿,如不自私自利,魔是沒有法子鑽進來的。」

  覺諸魔業,悉能遠離,佛所攝持。 
  ──《華嚴經離世間品》


  上人談起「世界宗教大同」的主旨:「佛教與所有的宗教,並沒有分家,是整體的。已故的于斌樞機是法界大學的榮譽校長。他曾蒞臨拜訪多次,對佛教廓大無私的精神,甚感欣慕。我曾對他提議:

  「于樞機,在天主教裡,您應該為一個好的佛教徒。在佛教裡,我應該作一個好的天主教徒。如此一交換,世界上怎還會有戰爭?」于樞機一聽,當下極力贊成我的看法。此後,他凡是到佛殿裡,也都向著佛打問訊,態度是畢恭畢敬,有萬二分之誠懇。當時,他也高興的接受了法界大學榮譽校長的職位。

破除迷信
  我們要有正信,不要迷信。信,大致可分為:迷信、信迷、迷不信、信不迷。
  1.「迷信」:這人雖迷,但還信佛,不是完全盲從。迷是迷,但有信心,還不是太壞。
  2.「信迷」:信是信,但信迷的,而不信真理。以為在佛前燒越多香越好。我不主張人燒太多香,只要在佛前供一枝或三枝便夠了,因為你燒香太多,把佛都熏壞了。
  然而迷信還不是大問題,信迷才是最大問題。中國有六百旁門,七十二種外道。這種外道專門令你生出貪心來,令你貪甚麼功德,弄得迷迷糊糊,教你去燒紙飛機、燒紙輪船、燒紙私家車,讓你以為死後就有種種享受。
  3.「迷不信」:這種人迷是迷,但他甚麼也不信。你對他講的天花亂墜,他仍是不信。他只信自己不吃就會餓,而說:「現在你叫我信佛法,如果你能教我不吃能不餓,不穿能不冷,我就信。」這種人真難教化!
  4.「信不迷」:這種人生出一種信心,自己開了般若智慧,不盲從,不跟旁門外道跑,但信正確的道理。這才是正信的佛教徒。

發言和悅,語必知時。心無怯怖,了達於義。


──《華嚴經十地品第九善慧地》
佛教宣化上人開示


祝大家吉祥平安;幸福快樂
南無妙聲佛、阿彌陀佛
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v130m0qBRUKRwZgrpBru/article?mid=8097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往好處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