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難尊者(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)
如是我聞印心田 結集三藏照地天
光明破除一切暗 多聞記憶萬德篇
佛法流傳三千界 僧倫受化百億川
後賢普沾醍醐味 慶喜功勳廣無邊
在佛的弟子中,阿難尊者是「多聞第一」。在空王佛那時候,本來他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同時修道的,一起發願出家,一起修道;釋迦牟尼佛修六度萬行,精進不退,阿難尊者就歡喜學多聞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了,他還是做尊者,來護持佛法。
乘願再來,助佛揚化
「阿難」是梵語,翻譯為「慶喜」。為什麼叫慶喜?因為阿難出世這一天,恰逢釋迦牟尼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,又是迦毗羅衛國和鄰國作戰得到勝利。因為這兩種都是很吉慶的,那麼他的出生也是值得慶賀,所以給他起了名字,叫「慶喜」。
阿難尊者,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,父親是白飯王。他的哥哥呢?就是提婆達多。提婆達多專門就和佛作對,來反對佛;那麼阿難尊者呢,就是擁護佛。所以古人說:「一樹之果,有酸有甜;一母之子,有愚有賢。」一個就是護持佛法的,一個就是譭謗佛法的。
這位尊者,他一來的時候,就是為了助佛揚化,來護持三寶的。
慕佛相好,剃髮出家
佛陀成道後,回到故鄉迦毗羅城說法教化,剛好是阿難尊者二十五歲那一年。阿難看見佛的妙相莊嚴,所以也就發心出家,當時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隨佛來出家修道。
佛問阿難說:「你我是堂兄弟,這種親情就好像親兄弟一樣。你最初是在佛法的裏邊見到什麼殊勝的境界,即刻就把這個世間的恩愛捨離了,發心出家呢?究竟你是為的什麼呢?」
阿難回答佛說:「最初我見到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,從來就沒有看見這樣勝妙殊絕的相好,這世間沒有再能比佛的相好莊嚴了。佛的身體,光明皎潔,好像?璃體那麼樣美滿妙好。所以我常常在想,佛這種相好莊嚴,不是由情欲和愛念所生出來的,因為男女這種婬欲的氣氛,是很不潔淨的。要是以這種愛欲、父精母血造成的身體,是不能發生這樣的殊勝妙好和紫金光聚的清淨光行。我因為仰慕佛的這種相好,所以就跟著佛剃髮出家了。」
其實,阿難也就因為這個地方錯了!為什麼錯了呢?他不是真正想要修道才出家的。所以他出家之後只注重多聞,也就是因為這一點錯了。他歡喜佛的相好,也就是把他愛家庭的這種愛心,拿來愛佛的這個相好。這雖然不屬於那種情欲,但是還有一種愛心。
那麼要怎麼樣呢?你要真正實行去。念玆在玆、念念不忘地總要行持佛法,一時一刻也不要忘了它。阿難就是因為單知道愛佛,而不知道去修定,他以為如來能給他三昧、給他定力,殊不知身心本不相代──這身心誰也不能替代誰。所以他這是錯誤。
阿難很聰明的,比你我現在的人大約都聰明,但是他聰明反被聰明誤。為什麼?就注重多聞了,不注重定力;不去實行去,單學口頭禪。你看!說,他什麼都會說的,佛所說的法他都記得,怎麼樣說,一字都不錯的;但是可就沒有定力,所以就受摩登伽女〈先梵天咒〉的這種束縛了。
阿難雖然把家庭之愛放下了,對佛又生出一種愛心,這還是和愛家庭那種愛心是一樣的。他看見佛相好莊嚴出家了,卻看不見佛的這種智慧、這種的覺悟、這種的道德;他不學佛道德和覺悟的這種智慧,就想學佛這個相好。為什麼他想學佛這個相好呢?阿難大約在過去生中盡著相,所以專門在這個皮毛上用功夫。一看見佛,他不管佛的智慧──雖然說是記得佛所講的經,但是他不太注意的。就這麼看佛這個相好,認為一天能看見佛,就滿足他這種欲望,滿足他這種心了。所以,這種心和愛家庭那個愛是一樣的,沒有分別,所以他沒有定力。
為什麼沒有定力?就因為愛欲心太重了。你們誰若想得到真正的定,要把這個愛心先放下了。那麼你討厭人,也不能得定的。你要不憎人、也不愛人這樣子,對人都是好像人和我是一樣的,大家平等平等的。既然平等,人、我是一個了,你又愛誰啊?又憎誰啊?對誰會生出一個愛心?對哪一個又會生出一個討厭的心呢?沒有。也無憎,又無愛,這就是「平常心是道」──這個心就是合乎道了。
阿難請問,事佛吉凶
當阿難尊者出家的時候,他請問佛什麼叫吉凶?這個「吉凶」,並不是幫人家算卦占相,說人的吉凶。這「事佛吉凶」,事是承事,是講承事佛的教誡。
阿難尊者問事佛吉凶,佛當時也很簡單地、很平實地答覆他,說:「你能持戒這就是吉,你不持戒、犯戒這就是凶。」因為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都要持戒。持戒就是吉祥如意,不持戒就是凶,就是會很不吉祥的。你要是持戒律就逢凶化吉、遇難呈祥,不持戒律就是吉也變成凶,祥也變成不祥了,所以這個持戒律是要緊的。由這兩句就知道,我們人要「諸惡不作」就是個吉,「眾善奉行」也是吉。總而言之,我們都應該量力而為去做種種的善事。
在《易經》上說:「作善降祥,作不善降殃。」做好事就會得到好的果報,做不好的事情就會得到不好的果報,這就是吉凶生大業;做善就得到吉祥的大事業,做惡就得到凶的大事業,就有凶的事情發生。所以命運不是一定的,吉凶也不是一定的,只要你往好了做,你心一轉變,什麼都轉變了!為什麼不吉祥呢?因為心裏不吉祥,所以就遇著不吉祥的事情。《易經》開章第一義,說:「趨吉避凶,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」假設命運逃不出去的話,吉何可趨?凶何可避呢?那裏有吉的事情,你就可以到那個吉的地方去;那個凶的地方,你就可以避開它。命運如果逃不出去,怎麼可以趨吉避凶呢?
什麼是「眾善奉行」?就是做好事、做善事,所有的善事都要做。眾善奉行又有什麼好處?那好處就多了!能得到「一切種智」的智慧。「諸惡不作」有什麼好處呢?這個好處可大了!可以證得大涅槃,得到常、樂、我、淨這涅槃四德。可是眾生偏偏就有這麼一個壞脾氣:教他做好事,偏不去做;教他做壞事,他很快就去做了。很奇怪的,眾生的壞習氣就這樣,你教他不准做錯事,他單要做去!不像做善事,你叫他做,他也不做。諸惡不作,你叫他不要做去,他偏偏要試一試,試試它到底有什麼不好處,或者就變個方法去做那惡事。啊!試一試,將來就墮落了。唉!眾生的習氣太深,連佛也沒有辦法;佛一看,你這樣不聽話,我不教化眾生了!
《易經》這種中國的學問,是妙到極端,深不可測。所有的天地五行、過去未來、人類的奧妙,這種種的變化都是深不可測。我們人可以知道《易經》的道理,但是不需要占卜,不要給人算卦、看相,盡給人說這些吉凶禍福的事情。為什麼?所謂「君子問禍不問福」,君子不問福報,不問吉凶禍福的事情。因為君子不怕這個災難,一切逆來順受,所以不行占卜。「占」就是占卦,「卜」也是占卦的意思。我雖然爻卦,醫、卜、星、相都涉獵過,可是我都不做。我也會批八字,但是我不批。為什麼呢?這些不究竟。雖然也是真的,但是這是在路上走,繞彎子呢!
向佛請求,女子出家
佛成道後,回到故鄉迦毗羅城,說法教化眾生。於是跋提、阿那律、阿難、提婆達多等七位王子,一起隨佛出家修道,羅?羅也做了沙彌。佛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看到這些情形,她的善根也發芽了。等佛成道後十四年,波闍波提夫人帶著五百女子要求出家,佛不允許,叫她在家學佛、行五戒,也是可以修成聖果。因為在佛以前,是不收女出家弟子的。
摩訶波闍波提,摩訶是「大」,波闍是「愛」,波提是「道」,合起來就是「大愛道」的意思,她是佛的姨母。佛出世七天,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就生天了,於是由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,也就是佛的姨母來把佛養大。她不但做釋迦牟尼佛的姨母,就是千佛出世,大愛道都做佛的姨母來把佛保養大。
波闍波提夫人大概一天到晚,去和阿難尊者講講講,要求阿難尊者請佛答應她出家,於是阿難就向佛請求。說了一次,佛不答應;說了兩次,佛還不答應;說了三次,佛一想就勉強答應了,說:「正法千年,若度女人,則減五百。若行八敬法(註),正法還得千年。我可以許可她們出家,但她們必須要行持八敬法,才夠資格做比丘尼的。」所以摩訶波闍波提夫人,成為佛陀僧團中第一個比丘尼,就是大愛道比丘尼,又名「憍曇彌」,那五百女人也跟隨她出家。所以由此之後,就有比丘尼出家。
「憍曇彌」是什麼意思?「憍曇」是個姓,又作「瞿曇」,就是「釋迦」這個姓,翻譯為「泥土」,又翻譯「日炙甘蔗種」。「彌」是稱呼女子。憍曇彌,這是對釋種女子的尊稱。憍曇彌在這些比丘尼眾中,她是上首。
講到這個「八敬法」,有一個比丘對比丘尼就驕傲的不得了,說:「你比丘尼要行八敬法,不行八敬法,我就對你不客氣。」你看這不是個驕是什麼?你是怎麼樣輕看比丘尼來著?你才出家作沙彌,怎麼可以輕看比丘尼?你還沒修行,就先要往地獄裏頭鑽去!不可以看不起女人的,若看不起女人,那你根本就不能修道的。
比丘尼有八敬法來恭敬比丘,這也要比丘自己尊重自己,心裏頭清清淨淨的這種比丘,才可以恭敬他。如果這個比丘一天到晚盡打妄想,那根本就不能稱為比丘,也就和普通人是一樣的。不是說穿上比丘的衣服就是比丘了,要能實行比丘的法才能稱為比丘。比丘法,就是要常常清淨身口意三業,就是要破除一切不清淨的念頭;你有不清淨的念頭,就應該生大慚愧心。所以恭敬不是恭敬一個皮毛,要從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方面恭敬。
在我們道場,平常的時候比丘尼一定要對比丘行「八敬法」。但在事相上,因為做事要講公道、講真理,就不可以說比丘尼一定要恭敬、要聽比丘的話。譬如開會,誰都有發言權,哪一個也不能壓迫哪一個,這是很要緊的。尤其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了,舊的思想應該都打破了它,要有佛的慈悲、菩薩的心腸,作起事來要大公無私,正大光明。比丘不可以壓迫比丘尼,比丘尼也不可以壓迫比丘,要互相尊重。尤其是比丘,不可以欺負比丘尼,不可以隨隨便便就罵比丘尼。比丘尼是不是可以罵比丘呢?更不可以,比丘尼自己應該遵守八敬法,恭敬比丘,不可以對比丘有一種輕慢的心,有一種不乾淨的思想。
無論是沙彌、沙彌尼、比丘、比丘尼,都要身口意三業清淨才算的。你三業不清淨,自己要生大慚愧的。這也不是有沒有學問的問題,你就是再有學問,若是身口意三業不清淨,這也是不行的。身口意三業清淨了,才能一點一點地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證了四果,這才叫「離欲阿羅漢」,離欲就是斷欲,斷欲就是清淨。要到斷欲的程度,真能不被境界所轉了,這才算呢!你若還被境界所轉,那就要身口意三業清淨。你若能不被境界轉了,那時候你願意說什麼,都是佛法了;你若沒有斷欲,你說什麼都是不究竟法,甚至於你講經,講來講去也都是講經的皮毛,講不出來經中真正的骨髓、真正的道理來。
【註】八敬法:
第一,雖百臘比丘尼,見初受戒比丘,應請迎禮拜問訊,請令坐。
第二,不得罵謗比丘
第三,不得舉比丘罪,說其過失;比丘得說尼過。
第四,於大僧中求受大戒。
第五,若犯僧殘應在二部僧中,半月行摩那埵。
第六,半月半月當從僧中求教授人。
第七,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。
第八,安居竟,應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、聞、疑。
面如滿月,目似妙蓮
阿難尊者為什麼能「面如秋滿月,目似淨蓮華」,這樣相貌莊嚴?就因為他在往昔持戒精嚴,所以相貌那麼像秋滿月。什麼叫秋滿月?秋天的月特別圓滿,也就表示阿難的相貌特別地圓滿,令一切的女孩子見了都邁不動步,甚至死都願意。難怪摩登伽女就發了狂似地,叫她媽媽一定要把阿難給弄來,如果不能和阿難結婚,她就要死。你看看,摩登伽女可以說閱人多矣,見過美麗的男人不知多少,可是都沒被吸引住;見到阿難,就被他吸引得要死要活的。所以阿難也有他的麻煩。
他無量劫來持戒精嚴,所以戒法莊嚴──以戒法莊嚴自己,所以相貌那麼圓滿,清淨無染,很清淨的,一點染污也沒有。他也精嚴毘尼,研究種種的戒律、種種的規矩、種種的善法,也就是種種不犯錯的這種的法律。
多聞總持,慧性圓悟
阿難尊者多聞第一,怎麼叫多聞呢?就是他看的書也多,讀的書也多,記憶力也好,一聽見什麼就不忘了。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,是阿難尊者和一些大阿羅漢在一起,將經藏結集出來的。
那麼他這種的學問、這種的記憶力,是從什麼地方來的?就因為他生生世世都是持戒律,生生世世都是守規矩。有什麼證明他持戒律、守規矩呢?就由他相貌圓滿證明。佛有三十二相,阿難就有三十相,和佛差兩種相好。因為他持戒精嚴,所以也就相好莊嚴。他絕對不加絲毫造作,保持本來面目,所以相貌就那麼莊嚴。他出家之後,對佛法也非常清楚,佛所說的道理他都明白;佛所說的法,眾生能得到什麼利益,他也都知道。
阿難尊者雖然多聞第一,記憶力非常強,可是他只是學書,不用功修行;雖然他懂得那麼多,都還是口頭禪,沒有真正有所得。所以在《楞嚴經》裏,阿難是個當機眾,因為他一向就是注重多聞,沒有修定力,所以遇到摩登伽女的時候,啊!就被這個〈梵天咒〉給迷住了。幸虧佛在祇園精舍那兒知道了,從佛頂放光說這個〈楞嚴咒〉,叫文殊菩薩將咒往護,用這個咒去把他救回來。〈楞嚴咒〉的這個力量,所有一切落槓頭──就是放蠱這些個外道邪術,都可以給破了。所以當初阿難,就是佛用楞嚴咒把他救回來的。
阿難尊者修行得總持三昧;總持,就是總一切法,能持無量義。他有智慧之性,很圓融的,也悟道了。
八種境界,不可思議
阿難這一位尊者,他的記憶力是非常好;不單記憶力好,而且定力也不錯。他有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:
第一、不受別請。《楞嚴經》裏有一段敘述阿難受別請,而遇上摩登伽女以〈先梵天咒〉把他攝到婬室裏。之後是佛說這個〈楞嚴咒〉,叫文殊師利菩薩用這個咒,把阿難又救回來。從此之後,他就再也不受別請了。因為以前他受別請,而發生這種危險。
怎麼叫別請呢?就是在這一班僧人之中,單獨受某一個護法、居士請去供養,單獨地到外邊去應供,這就叫「受別請」。在佛的制度裏邊,比丘不能受別請的。譬如,這兒有十個比丘,其中有一個人,有人歡喜他,對他很有緣,單單請他一個人去吃飯、應供,這不可以去的!必須要十個比丘一起都去,這才可以去;單單一個人不可以去的。那麼阿難尊者因為以前受別請而發生危險,之後知道錯誤了,再永遠也不受別請。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第二種不可思議的境界,他不受佛的故衣。一般的比丘都歡喜穿佛穿舊了的這個衣服,最歡喜爭著來求佛這個舊的衣服來穿,以為佛穿過的衣服,那麼他們穿上就會增很多的智慧,滅了很多的罪業,其實這都是一種貪心。那麼阿難尊者他不求受佛的故衣,這是第二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第三、阿難尊者不見非時。怎麼叫不見非時呢?就是不應該看的時候,他就不看;應該看的,他才看。那麼也就是不合乎規矩的,他就不看;合乎規矩的,他才看。
第四、不生染心。染,就是染污的染。怎麼叫不生染心呢?阿難尊者隨著佛到天上去,或者到龍宮去,或者到阿修羅宮殿裏去,見著那個天女,或者阿修羅女,或者龍女,生得非常美貌,但是他不生這個欲心,沒有這種婬欲心生出來,所以這叫不生染心。
第五、阿難尊者知道佛入定的時候,入的是什麼定,其餘的比丘就不知道。所以這是第五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第六種,阿難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所有的眾生,一切眾生得到哪一種的利益,阿難尊者都知道,知道眾生所得的利益。
第七種,佛所說的法,阿難尊者完全都了解,都明白,這是第七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第八種,阿難尊者他法不再問。他所聽過的佛法就永遠記得,不需要再向佛來請問。
所以阿難尊者有這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,那麼其餘的尊者就沒有他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結集經藏,萬古流傳
釋迦牟尼佛還住世的時候,阿難尊者要求佛把以前他沒聽到的經典,再向他重複說一遍;佛答應了他。因為這樣子,所以從佛一開始轉法輪,到入涅槃所說的經典,他每一句都記得清清楚楚,因為他記憶力特別好。那麼等佛要入涅槃,阿難又以四事請問佛,問到結集經藏的時候,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?佛就說,應該用「如是我聞」四個字在經首。
所以當阿難結集經藏、高登法座的時候,一般的人都頓起三疑,有的就懷疑阿難成佛了,有的又懷疑是他方佛來了,有的人又懷疑阿難本身成佛了。那麼,等阿難一說「如是我聞」這四個字,大家就三疑頓息──才知道這是阿難親自聽見佛所說的這個法。於是所有佛說的經典,都是在耆闍堀山由阿難尊者憶誦出,經過所有在會的大阿羅漢印可,結集而成。所以佛法才能流傳萬古直到現在,永遠永遠在這兒沒有斷,使後賢得到醍醐的妙味──也就是佛法的滋味!那麼得到這個三藏經典而出家修道的出家人,也有百億川那麼地多。
在結集經藏的時候,這種天地的正氣、天地的光明,令天地間都不黑暗了,把一切世界的黑暗都給破除了。這光明是什麼呢?就是戒律。所以阿難結集經藏,把佛所說的經典都流傳給後世,這個功德是很大的,功勞廣無邊、說不能盡的。值得提的地方很多,你們各位要是願意研究,可以自己再去往深的研究,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你們不要單單聽我的,自己要真正流入每個人的心那才算哪!
尊者轉付,商那和修
有一天,阿難就問大迦葉尊者:「世尊傳金襴袈裟之外,還另外有什麼傳給你嗎?」迦葉就這麼用手召一召阿難,阿難尊者就應諾一聲。於是迦葉說:「你把門前那根旗杆,給我弄倒了它。」之後,迦葉尊者把衣缽傳給阿難,並且對他說:「我現在很老了,不願意留在這兒太久的時間,我現在把佛的正法眼藏傳授給你!你好好地在這兒保護正法眼藏。」
阿闍世王對阿難尊者說:「仁者!如來、迦葉尊者都已經入涅槃了,我都沒有親見看見。尊者您要入涅槃時,希望能先告訴我。」阿難也答應了。後來阿難就想:「我的身是很危脆,猶如聚沫,何況衰老,豈能久長?」就到王宮,正巧阿闍世王在睡覺,尊者就對侍者說:「我要入涅槃,今來辭別。」阿闍世王在夢中看見一個寶蓋,七寶嚴飾,有千萬億眾圍繞瞻仰;不久就來了暴風雨,把寶蓋的柄給吹斷了,七寶瓔珞都散落在地上,他心裏很驚訝。醒來後,侍者把阿難尊者交代的話跟國王說。阿闍世王聽到阿難尊者要入涅槃了,失聲痛哭,趕到毗舍離城。
阿闍世王和毗舍離王都勸請阿難尊者不要入滅,阿難就想:「我如果偏向一國,就會發生爭執,這是無有是處的。我應該以平等心來度一切有情。」於是阿難尊者就在恆河的中流,跏趺而坐,準備入滅。
在這個時候,山河大地六種震動。雪山有五百仙人,目睹這種祥瑞,飛往恆河這個地方來,頂禮尊者,請求出家。阿難默然受請,即刻把恆河化為金色大地,並為這五百仙人說法。不久,又有五百羅漢從空而下,為諸仙人出家授具;仙人鬚髮自落,成阿羅漢。在這五百仙人中,有一位是商那和修尊者,阿難知道尊者是個法器,於是就把正法眼藏傳給他,並說傳法偈:「本來付有法,付了言無法;各各須自悟,悟了無無法。」
釋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交付給迦葉尊者,初祖就是迦葉尊者;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尊者,二祖就是阿難尊者了;阿難尊者轉付法於商那和修,所以三祖就是商那和修尊者。
於恆河中,入滅如此
阿難尊者傳法之後,就於恆河中流入滅,在那兒圓寂了。他入滅時,不是就那麼死了,而是湧身到虛空,在空中現十八變。
證果的人,可以在虛空裏現十八變。這十八變是什麼?就是身上出火,身下出水;或者身下出火,身上出水;或者在空中,又躺著,又坐著,又站著──就在虛空裏邊遊行自在,現十八種的變化。這是羅漢的境界,差不多都有這樣子。這時候,又刮大風,又打雷,阿難尊者就入「風奮迅三昧」這種定,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了。
他的舍利被分成四份,一份就奉在忉利天宮供養,一份奉存到娑竭羅龍宮供養,一份奉給毗舍離王供養,一份奉給阿闍世王來供養,他們各建造寶塔來供養尊者的舍利。
雖然是這樣子,這一切法還是空的。所謂「繪事後素」,畫完了畫,那紙還是白的,就是一切都是空的。所以你們誰若學畫畫,就學這種畫──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,什麼都沒有的!
引用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f_others/10_Disciples/Ananda/Ananda.htm
- May 08 Sun 2011 14:00
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難尊者(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